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神经科学 > 研究进展

我国科学家发现受体信息传递和药物作用的新途径

时间:2005-12-05 18:24来源:sibs.ac.cn 作者:bioguider 点击: 858次

马兰教授

细胞浆中有一种蛋白质能选择性地与细胞表面的G蛋白偶联受体结合并抑制受体的作用,这种蛋白质因而被命名为β抑制因子。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β抑制因子仅仅是一个调节受体信号的细胞浆蛋白质,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信号抑制因子。而日前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化与细胞所和复旦大学药理研究中心的合作研究发现了β抑制因子作为受体信使把信息传入细胞核的出人意料的新功能,揭示了受体信息传递和药物作用的一条崭新途径。12月2日最新出版的国际权威杂志《细胞》刊登了我国科学家在受体信息传递和药物作用机制研究领域的这项突破性进展。同期的《细胞》杂志还在《前沿》专栏里刊登了国际著名细胞生物学专家马克 . 卡荣教授等为我国科学家这一发现所写的长达3页的介绍和评论。

受体是生物细胞对外界信息的感受器,是细胞的“鼻子”和“眼睛”。G蛋白偶联受体是受体中最大的家族,大多数的细胞膜表面受体都是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的成员。驻扎在细胞膜表面的千千万万个各种分工不同的G蛋白偶联受体,能敏锐地识别外界的光、气味和体内的激素、神经递质等信息,并把这些信号从细胞外传递到细胞内,引发细胞和整个生物体对信号的协调反应,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G蛋白偶联受体信息传递途径的异常则可导致多种重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就连毒品成瘾等都与G蛋白偶联受体密切相关。所以G蛋白偶联受体是如何调节细胞生理功能的这个问题多年来一直是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有关G蛋白偶联受体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先后获得1971年、1995年、2004年的生理和医学诺贝尔奖。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马兰教授课题组与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化与细胞所裴钢院士课题组几年前在研究中偶然观察到阿片类药物与细胞膜上阿片受体结合后能促使β抑制因子从细胞浆快速迁移到细胞核内,两个研究团队从此围绕这一现象展开了锲而不舍的合作研究,发现进入细胞核的β抑制因子能够引起染色体重构并诱导药物靶基因的激活,从而对细胞功能产生长期的调节作用。根据这项研究结果撰写的研究论文投稿到国际生命科学顶级学术刊物《细胞》杂志后,受到以审稿严格著称的《细胞》杂志的三位审稿专家的好评,认为中国科学家的这一原创性研究“描绘了一条新的信号传递通路并发现了β抑制因子新的、意想不到的功能”、“是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转导研究的一项重大进展”和“一项影响面很宽、将引起广泛关注和轰动的研究结果”。 这一原创性研究工作的完成是高校和中科院强强联合协作攻关的结果,标志着我国受体信号转导和分子药理学研究已经走向国际学术最前沿。

人类基因组中含有1000多个G蛋白偶联受体基因,占整个人类基因组的3%。这些受体调节神经传导、代谢、分泌、生殖、发育和生长,以及炎症和免疫反应等众多生理过程。G蛋白偶联受体是药物研发中最广泛应用的成功药靶,作用于G蛋白偶联受体的药物对疼痛、认知障碍、高血压、胃溃疡、鼻炎和哮喘等各类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在目前临床上使用的约500种药物中,有30%以上以调节G蛋白偶联受体功能为靶标。上海科学家的这一关于β抑制因子新功能和G蛋白偶联受体信息传递新机制的科研成果目前已经申请了发明专利。这项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发现为开发治疗各种复杂疾病的药物提供了新的策略和靶点,具有非常重要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13)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