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媒体9月12日报道,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特别的基因,这个基因能够让健壮的果蝇在求偶过程中大显身手,让晕头转向的母果蝇为围着团团转。
此外,当这种基因的男性版本—被称为“不孕基因”的基因移植到雌性果蝇身上,它们就如同雄蝇一样向其它的雌性果蝇求爱。来自澳大利亚科学院分子生物工艺学院的研究人员表示,他们如同自己是雄性一样的作出反应,试图向其它的雌性果蝇求爱。在悉尼举行的生物学发展研讨会上,迪克森博士表示虽然这个基因所造成的行为有巨大的不同,但是雄性和雌性果蝇在大脑结构上几乎是相同的。 同样的神经元处于同样的位置,或许以同样的方式连接,但是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差别,这的确让然疑惑。这一发现同样暗示同我们人类自身有所关联,是对以前的那种认为人类的反应是如此复杂,而不单单取决于某一个基因。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先天已经决定了我们的一些反应,我们是自然而动。但是人类的独特之处就是我们有根据自己的经验修正自己行为的能力。研究人员表示这一特别的基因使用的是特别的神经元同嗅觉细胞连接,这些细胞对于感知性化学信息非常重要。 那么基因究竟是不是同性取向、性高潮等相关呢?据英国《卫报》报道,最新一项研究称,女性性高潮和血压一样,也是可以遗传的。部分女性之所以在性生活过程中没有经历过性高潮,可能与她们的基因有关,令她们从生理和心理上排斥不可靠的男性。这也是截止目前有关女性性高潮具有生物学作用的最有力证据:女性性高潮是从史前时期进化而来的一项复杂的“精选配偶”战略。 对于同性恋,研究人员早就从生物医学、社会学、文化民俗学和心理学等角度对其开展深入的调查和研究。许多人在较早的时候就得出了比较一致的看法:同性恋除了有社会、家庭、文化和心理等因素外,还存在着比较深厚的生物医学基础。所以,当社会和公众还普遍对同性恋表示谴责和不屑时,1974年,美国心理学会和精神病学协会发表正式声明:同性恋不是疾病,也不是一种病态,这是一种正常的只占少数的性指向,他们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不必对他们进行矫治。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奥登·伍德等把许多果蝇放在一只3.8加仑的广口瓶内,雌性果蝇成群躲在瓶子的底部和顶部,而雄性果蝇却互相追逐着,似乎在进行狂欢。这些雄性果蝇首尾相连,围成一大圈或排成一个长长的队伍,蜿蜒移动着。它们一边移动,一边与队伍中的另一只果蝇磨擦着尾部,即进行交尾,同时嗡嗡地哼着动听的音乐。伍德认为,这就是果蝇的同性恋行为。 不仅如此,动物学家的大量研究和调查更为人们揭示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动物同性恋和双性恋世界。大部分公猕猴通常是追逐母猴进行交配的,但公猴之间也会产生同性恋。一个常被引用的很典型的现象是,一只猕猴王拥有“三宫六院” ,但它还不顾自己的身份,迷恋上一只长得很乖巧的公猕猴,与它相拥厮混在一起,而且把部下进贡的食物分给这只公猕猴吃。 对于同性恋、变性等异类现象,科学家们正试图从基因、从碱基对上找原因。只有从源头上找原因,对性指向的解释才能够做到比较全面和可信。 (责任编辑:泉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