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
}
.h2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h3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h1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
}
.h2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h3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一个国外朋友问我,过去40年中国有什么技术在世界上引领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我想了半天,胰岛素?那是几十年前的事情了。” 在6月2日由《科学新闻》杂志举办的杰出科教人才引进评估高层战略研讨会上,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副院长施一公借这样的事例来阐述“千人计划”的意义所在:“中国亟待引进一批顶尖人物引领科技发展。” 遴选规则,需进一步细化 去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意见》,“千人计划”高调起航。 这次由中组部牵头的“千人计划”,与此前中科院的“百人计划”、教育部的“长江学者”等人才引进计划相比,规格高了许多,也引来了更多的关注。 传闻中的126人首批“千人计划”入选者名单陆续低调出炉,但发布者并非中组部或相关部委,而是网上的博文或入选者所属单位。质疑声也随之而起:为什么不公示,为什么有些已经全职回国的人依然出现在了名单里…… 身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的施一公是“千人计划”倡议者之一,2008年2月回到清华大学任职。 相对于社会上的种种质疑,他认为,“千人”的质量和回国后能否发挥作用才是最重要的。“我认为不能再沿用遴选第一批‘千人计划’的评审方式,甚至还有20分钟的面试,没有哪个国家的高层次人才是这样引进的。”尽管本人是被评审对象之一,但施一公依然直言不讳。 他认为,应成立两个层次的专家委员会,即总体委员会和专业委员会。前者应主要由曾经或现任世界一流大学或科研院所终身正教授的一流学术专家组成,由德高望重的无单位利益的国内离退休科学家担任主任,负责制定总的方针,并定期审核由“千人计划”专家组成的专业委员会的工作。专业委员会可分为自然科学(数理化天地、生命科学与医学)、应用科学及工程(工程及信息、能源及环境、材料)、人文与经济等。 “即使由权威专家组成的评审团也应考虑在大同行评议的时候如何把关的问题。”中科院院士、天津大学张春霆教授说,前几天,他参加一个项目的评审,但20个专家没有小同行的,都是外行评议,没有一个人懂。“‘千人计划’必须要解决类似问题。” 北大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对此表示认同:“跨专业的评价没有意义。” 但据了解,截至目前,总体委员会并未成立,而各部委直接参与此事的工作人员很少有超过40岁的,且相当一部分还是学文科的。 (责任编辑:泉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