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位生命科学和基础科学领域的杰出女性,今天在京获第六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陈至立,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邓楠,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宋秀岩等出席颁奖仪式。
5位获奖者分别是:吉林大学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于吉红,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教授李小英,南开大学物理科学院教授、物理系副主任李宝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遗传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曾凡一,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教授、系主任蒋澄宇。
据介绍,根据女科技人才成长特点,从本届开始,该奖项把评选年龄从40岁以下放宽至45岁以下。这一举措使本届报名人数比以往提升3倍多,85个单位推荐了近200位候选人。
李小英: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教授。李小英分别于1985和1998年在天津大学获学士和硕士学位,2001 年从山西大学博士毕业。2002至2005 年,在美国西北大学做博士后。2005年7月起在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工作。主要从事量子光学、量子信息和非线性光学等方面的研究。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她在博士研究生阶段实验演示了连续变量量子密集编码;在美国做博士后期间研制了全光纤偏振纠缠光子对。2005年回国后,搭建了基于光纤的量子光学技术实验研究平台,主持和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在国内完成了利用光纤产生量子关联光子对的实验,利用包括光子晶体光纤在内的多种光纤得到了纠缠光子,并积极探索其在信息处理中的应用。
个人自述:小时候,渴望长大后探索宇宙奥秘。大学时代,更向往校园外的火热生活。毕业后工作了七年,重返学校读硕士的时候,才发现科学研究其实很有趣,决定在这条路上走下去,于是就有了接下来的读博士、去美国做博士后和回国创业。
多年科研工作带给我很多生活方面的感悟。实验中百转千回后终于见到曙光的经历不仅有助培养信心,也有助于磨练耐心;科学本身的丰富与和谐优美有助于形成开放的思想和宽容的心态。可以说通过科学研究这个窗口,我触摸到一个更丰富精彩的世界。
李宝会:南开大学物理科学院教授、物理系副主任。李宝会近年来综合运用凝聚态物理方法以及分子模拟技术,阐明了典型软物质自组装材料的微观形态及其演化规律。预测了丰富的新型自组装形态,许多预测结果得到近期大量实验工作的证实;为可控地制备新型纳米器件、纳米反应器等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对软物质体系的一些基本问题,如受限体系中的结构受挫、复杂自组装结构的形成机理等进行了深入探讨,获得了系列结果;推动了软凝聚态物理的发展。近年来在Phys. Rev. Lett. 等国际刊物发表SCI论文50余篇。工作的科学价值和创新性得到国际同行广泛地高度评价;论文被SCI他引260余次。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09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个人自述:我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我小时候的生活非常单调,而读书成为我当时最大的爱好;从书中学到知识使我充实、让我快乐。我一直很喜欢物理,感觉能了解万物之理而造福人类是一件很伟大的事情。在我多年从事的科研工作中,探索所从事研究的奥秘让我痴迷。科研中每一点小进展都会带给我兴奋,而每一个困难又会带给我挑战;这种兴奋和挑战构成了我对探索自然奥秘的欲望。在科学的海洋中不断地探索自然的奥秘是我每天的幸福和快乐所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相信每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成功!
于吉红:吉林大学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于吉红于1985年至1995年在吉林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6-1998年先后在香港科技大学和日本东北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9年晋升为吉林大学化学系教授,2007年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目前担任多个国际杂志的国际编委,任分子筛专业领域杂志Microporous and Mesoporous Materials的亚洲编辑。在分子筛多孔晶体材料的定向设计与合成方面开展了系统的开拓性工作,为无机多孔晶体材料的分子工程学建设提供了重要基础。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Acc. Chem. Res., Chem. Soc. Rev., Angew. Chem. Int. Ed., J. Am. Chem. Soc.等发表SCI检索论文近200篇。获得2001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7年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8年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个人自述:我从小对学习就有着一种特殊的兴趣。对科学真正有所感悟应该是在大学以后。在学习的过程中,在一些老师的影响下,才真正培养了对科学追求的思想。后来又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在这期间受到了我的导师、著名无机化学家徐如人院士的影响。他高尚的人品、对科学执着、奉献的精神和在科学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深深地影响着我、激励着我。"世界需要科学, 科学需要女性"。我热爱科研工作,这是我一生无悔的选择。我喜欢shopping和旅游等。
蒋澄宇,女,生于1964年11月,北京市人。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教授,系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蒋澄宇教授198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美国布朗大学分子生物,细胞生物,和生物化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哈佛医学院遗传系与麻省总医院分子生物学系做博士后工作。2003年回国在北京协和医学院生化系工作。蒋澄宇教授长期致力于RNA病毒(SARS,禽流感,和艾博拉等病毒)致病机理的研究。对呼吸衰竭等致病机理做了深入研究。阐述了SARS、禽流感、炭蛆杆菌和纳米材料等导致的呼吸衰竭的分子致病机理。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细胞》及《自然·医学》等杂志上, 并获得中, 美, 欧盟等国专利,曾独家转让世界排名前五名的制药公司
个人自述:我出生在知识分子的家庭,从事科学研究是很自然的事。姥爷张任上世纪二十年代从美国学成回来,一辈子奉献给了国家的水利事业。父亲蒋宏燿五十年代从苏联归国与北大毕业的母亲张立敏一起奉献给我国的原子弹和氢弹事业,以及后来的地球环境事业。我在清华附中生物小组活动中喜欢上了生命科学,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探索其中的奥秘。在求学和研究中,逐渐明白科学和人生的道理。感谢国家、家庭和恩师培养教育我,愿意多做一些对国家人民有益的事。
曾凡一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医学/理学双博士学位,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遗传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主要从事发育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研究,以哺乳动物生殖与发育中重编程的细胞和分子机制为核心,研究不同发育阶段基因表达和调控的分子机理。建立了体内研究干细胞生物学特征的哺乳动物模型和同体克隆技术。在Nature、PNAS等权威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获中国青年科技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以及2006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近期和中科院动物所合作利用iPS细胞获得了具有繁殖能力的小鼠,首次证明了iPS细胞具有和胚胎干细胞相似的多能性。 该项成果在国际权威杂志《自然》上发表后引起国内外强烈的反响,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09年世界十大医学突破之一。
个人自述:我出生在一个科学家家庭。父母这一代人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奋发拼搏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我从小就经常到实验室学习做实验,还参加了遗传病研究组,深入农村山区普查血红蛋白病。这段难忘的经历让我树立了用科学解除病人疾苦的理想,并激励我到美国攻读医学和生物学双博士学位以报效祖国。我们一家钟爱艺术。我从四岁半开始学习钢琴,五岁登台演出,大学里主修生物学兼休音乐。我深深感悟到科学与艺术的相融:艺术让科学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而科学让艺术从梦想变为现实。
(责任编辑:泉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