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行移动版

主页 > 神经科学 > 神经心理

石正丽:阻击病毒“黑客”

  石正丽,1964年5月出生,1990年7月在中科院武汉病毒所获硕士学位后留所工作,在水生动物病毒学科组从事水生动物病毒的分离、鉴定、检测和对虾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1996年10月赴法国蒙彼利埃第二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0年5月毕业。现为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



  病毒,被称为吞噬健康的“黑客”,被世界公认为是公共卫生安全的敌人。在这个令很多人闻之色变的研究领域,奋斗着一位年轻的女科学家,她就是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在SARS动物溯源研究中有重大突破的石正丽博士。



  开展SARS研究  挑战新领域



  2003年,SARS疫情暴发。此时,武汉病毒所领导班子及时作出决定:以开展SARS研究为契机,将科研重点转向影响人类健康和新发传染病病原的研究领域,力争在“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关系”等科学前沿作出原始科学创新。



  石正丽一直从事水生病毒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分离鉴定多种水生甲壳类动物新病毒,并建立一系列虾类病毒检测技术,用于虾类病毒病害的早期预防和诊断。随着病毒所方向的拓宽,许多科学家都面临转变研究方向的压力。是否转、如何转、转多少,是每个人都在思考的问题。有刚起步的年轻学者的转向,也有高层次科学家的转向。面对由普通病毒研究到医学病毒研究的转变,石正丽勇敢迈向新领域。



  在武汉病毒所的整体部署下,石正丽联合中外科学家开展研究,将SARS病毒溯源集中在蝙蝠身上。



  当时做实验需要到野外去采集蝙蝠样本,整个过程非常辛苦。“石老师不仅全程参与,还带着大家一起爬山,进山洞。”助理研究员张化俊回忆道,为防止传染蝙蝠携带的病毒,“每次出发之前,石老师都会反复提醒大家戴好手套、口罩,穿好工作服,作好防护准备”。



  早期的研究结果证明,蝙蝠可能是SARS病毒的自然宿主。以石正丽博士课题组为主的中外科学家联合研究小组将SARS病毒溯源集中在蝙蝠身上。



  从2004年3月开始,石正丽带领的研究小组在广西、广东、湖北和天津4个地区,采集3个科6个属9个种共408只蝙蝠的血清、咽拭子和肛拭子样本,进行了SARS病毒抗体和基因的检测。



  经过半年多的实验,石正丽带领的研究小组终于在菊头蝠属的4个种里发现SARS病毒抗体和基因。



  多年来,石正丽博士在新病毒的分离、鉴定、检测技术、基因组和基因功能等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



  她先后主持了各类科学研究项目10多项,包括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等。10多年来发表论文近60篇,其中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结果于2005年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杂志Science上,合编专著1部,申请专利5项,授权专利3项。主持的“对虾病毒研究”项目获湖北省2003年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一),“虾类白斑症病毒病及其检测诊断技术的研究”项目获教育部2004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三)。



  严格要求,催生新思路



  每个星期五下午,石正丽都会和研究小组的成员聚在10余平方米的办公室开例会。在学生看来,每周例会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为保证每一次例会都言之有物,石正丽要求大家把每天的实验记录非常详细地保存和记录下来,并做成幻灯片在例会上进行报告交流。“无论是成功的实验,还是失败的实验,石老师都要求记录,因为有些在我们看来不好的结果,在她那里可能就会从中分析问题,找出解决办法,催生新的思想火花。”实验员朱燕说,如果学生在例会上作报告有表述不清楚的地方,石正丽还会要求报告人“重复报告”。有学生就曾经被要求连续报告三次才通过。在学生眼里,正是这种近乎苛刻的要求,让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思考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如果不出差,基本上都能在办公室或实验室见到她的身影,她热爱她从事的工作。



  同事张化俊说:“研究组从野外捕捉几只蝙蝠准备做实验动物,每天需要喂食。2009年春节,学生们都放假回家了,石老师就默默承担了饲养蝙蝠的任务。”对于这件事,很多人到现在都不知道。



  像很多科学家一样,石正丽无论是做事还是做人都非常低调。2009年2月,记者从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获悉,由该所研究员石正丽领导的学科组发现中国大陆蝙蝠体内存在尼帕病毒或尼帕样病毒抗体。这一发现提示,我国存在尼帕或类似病毒的自然疫源地。



  当记者与她联系时,被婉拒。这次的采访,因为她出国原因耽误了半个月,但当她回国后记者与她多次联系都因她的忙碌而耽搁,记者只得冒昧地来到她所在的研究组——文静、优雅,说起话来不紧不慢像一位可亲的大姐,一副眼镜提醒记者:面前的石正丽是一位从事科学研究的研究员。



  成绩斐然,不忘育新人



  作为武汉病毒所研究布局的重要研究方向和发展的优势学科领域,石正丽研究组围绕蝙蝠所携带病毒流行病学及SARS跨物种传播机理开展了大量研究。



  研究人员提示自然界SARS样冠状病毒多样性为新病毒的形成和跨物种感染提供了可能;通过对SARS  CoV感染和宿主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研究,发现SL-VLPS  DNA疫苗也能诱导比SARS  CoV  VLP更高水平的抗体和刺激更强烈的细胞免疫效应,为新型SARS  CoV疫苗的研究和揭示SARS  CoV的致病机理提供了重要线索。



  石正丽热爱科学事业,扎根祖国土壤,多次出国深造、合作交流,她都能做到按期回国。她学术思想活跃、思维敏捷、为人正派、学风严谨,具有很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较强组织管理能力。



  她的同事告诉记者,特别是她在担任中、荷、法“无脊椎动物病毒学联合开放实验室”主任和分子病毒室副主任期间,积极推动国际、国内同行合作交流,在大力推进研究所学科方向的凝练和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武汉市“三八”红旗手、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一系列的荣誉,佐证着石正丽的人生旅程。



  如今,石正丽又有了新的工作,为病毒研究事业培养更多人才。15名青年人已经幸运地成为她的研究生。 (责任编辑:gl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