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人陆骏,从“骗子王国”到“骗子亡国”
几个不同背景的陆俊PS出一个千人陆俊,如此雷人、低劣的骗术为什么会成功?先回顾一下【有关负责人就首批“青年千人计划”名单公布答新华社记者问】
问:“青年千人计划”是如何评审的?如何保证人才质量?
答:为确保人选质量,“青年千人计划”的评选要经过初审、通信评审和会议评审三轮。初审主要是资格审查,淘汰不符合申报条件的申请人。通信评审是小同行评审,针对申请人所在的专业领域和方向,请10名左右专家对其学术能力和发展潜力作出评价。会议评审采用“按学科领域分组,申报人陈述答辩,专家评审评议”的方式,按照数理、化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工程材料、自然环境六个领域分组,主要请“千人计划”专家当面考察候选人的情况。 对“青年千人计划”人选的评价主要在四个方面:一是重点考察申请人的专业教育背景和独立科研工作经历。二是重点考察申请人承担或参与过的重大科研项目、所发表的代表性论文(论著)、已申请或已获授权的专利等科研成果。三是从申请人的研究领域是否处于世界科研前沿或国内急需紧缺、是否具有原始创新性,以及申请人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来考察其发展潜力。四是重点考察申请人回国后的工作方向、工作思路、工作目标是否科学、明确,考察所在单位的科研基础和支持条件。。。
让我们再看一眼“第二批“青年千人计划”入选名单公示”,序号:169,姓名:陆骏,性别:男,出生日期:1973/12/26,推荐单位:北京化工大学,专业领域:工程与材料科学,毕业院校:2004年06月毕业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现任职单位:[美国]默克公司,现任职务:研发科学家/Research Scientist。请注意专业领域,陆俊申报的是【工程与材料科学】,而陆俊提供的七篇代表作: 1. Nature 2005, 435:834-82; 2. Nature 2005, 434:338-45; 3. Nat Genet, 2007,39:673-7; 4. Dev Cell, 2008, 14:843-53; 5. PNAS, 2007, 104:19971-6; 6. PNAS, 2008, 105:15535-40; 7. PNAS, 2010, 107:14229-34, 它们全部都是生物医学方面的,这点与陆俊就职的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相符合,与申报领域“工程和材料科学”没有任何关系。
铁证如山,利用同名同姓的“优势”,虚构出新牛陆俊,再通过跨学科申请,逃避同行专家的审核,这是一起赤裸裸的包装行骗,北京化工大学必须负主要责任!当然,有关评审专家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利用网络资源,不妨用几分钟时间查一下假陆俊的代表作,它们被引用次数分别为:3195;1289;530,...,这般条件进北大、清华当“老千”都绰绰有余,何必委身于北京化工大学当“青千”?
国内,钱多人傻,速回!难道,引人才成为引骗子?人才工程要成为骗子工程?强烈呼吁有关部门对所有“千人”的资料进行公示,对他们的资格进行重新审查,对他们的工作进行认真评估,对相关违规人员和单位进行严肃处理。我们已经是“骗子王国”,真的,离“骗子亡国”仅一步之遥,不能再让骗子玩国了! (责任编辑:泉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