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毒性作用的防治 先要明确中毒诊断,可根据心电图的变化与临床症状作出初步判断。测定强心甙的血药浓度则有重要意义。地高辛浓度在3.0ng/ml,洋地黄毒甙在45ng/ml以上可确诊为中毒。预防上应注意诱发因素如低血钾、高血钙、低血镁、心肌缺氧等。还应警惕中毒先兆的出现,如一定次数的室性早搏、窦性心律过缓低于60次/分及色视障碍等。 解救上,对过速性心律失常者可用钾盐静脉滴注,轻者可口服。细胞外K+可阻止强心甙与Na+-K+-ATP酶的结合,能阻止毒性发展。苯妥英钠能控制室性早搏及心动过速而不抑制房室传导,它能与强心甙竞争性争夺Na+-K+-ATP酶而有解毒效应。利多卡因也有效。对中毒时的心动过缓或房室阻滞宜用阿托品解救。地高辛抗体的Fab片断对强心甙有强大选择性亲和力,能使强心甙自Na+-K+ -ATP酶的结合中解离出来,解救致死性中毒有明确效果。它与地高辛的结合物可经肾排泄。每毫克地高辛需用80mgFab拮抗之。 【给药方法】强心甙的传统用法分为两步,既先获足够效应而后维持之。用药先给全效量即“洋地黄化”,而后逐日给予维持量。全效量可口服地高辛首次0.5mg,4小时后再给0.5mg,对危急病例可在5分钟内缓慢静脉注射地高辛1.0mg。维持量应每日补充体内消除量,地高辛每日消除体内储存量35%,约为0.125~0.5mg. 现知逐日给恒定剂量的药物,经4~5个t1/2后就能在血中达到稳态浓度。据此,对病情不急的CHF患者,现多采用地高辛(t1/2为36小时)逐日给予0.25~0.375mg,经6~7天就能达到稳定的有效浓度,从而取得稳定疗效。这种给药法可明显降低中毒发生率。 强心甙的用量应做到个体化,同一患者在不同病情下,用量也应增减。当体内失钾或肾功能减退时,为避免中毒应减少用量。当感染而增加心工作负荷时,为了保持疗效,宜酌情加大用量。 【药物相互作用】许多药物干预地高辛的药代动力学变化而影响其血药浓度。消胆胺、新霉素在肠中与地高辛结合,妨碍其吸收,降低血药浓度;奎尼丁能使90%患者的地高辛血浓提高一倍,是奎尼丁自组织中置换出地高辛的结果,合并用药时宜酌减地高辛用量约30%~50%;胺碘酮、维拉帕米等也能升高地高辛的血药浓度。 (责任编辑:泉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