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世界卫生组织(WHO)召集的一个紧急委员会将于2月1日讨论须采取何种措施减缓寨卡病毒的传播,这是一种通过蚊虫叮咬在拉丁美洲迅速蔓延的病毒。WHO总干事陈冯富珍在1月28日于瑞士日内瓦召开的一次WHO执委会会议上宣布了这一决定,她表示:“警报的水平是非常高的。”
寨卡病毒被怀疑能够导致严重的出生缺陷,同时偶尔能够在成人中引发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自从2015年5月在巴西出现后,该病毒目前已经蔓延到西半球的23个国家。
陈冯富珍在会上表示,寨卡病毒最早于1947年在乌干达寨卡森林的恒河猴身上分离,从历史上来看该病毒多分布在非洲、亚洲狭窄的赤道区域。数十年来,这种由伊蚊传播的病毒主要感染猴子,偶尔也会感染人类,但症状比较温和。
寨卡病毒的传播媒介主要是热带地区的埃及伊蚊,与传播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和黄热病的蚊虫相同。2007年,寨卡病毒首次跨越地理分布范围传播至太平洋岛国密克罗尼西亚联邦。2013年至2014年,其他太平洋岛国先后报告4起寨卡疫情。
该委员会将决定这种传染病是否应被视为一种“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将允许WHO发出旅行限制,同时这也将是一个强烈的信号,意味着更多资源应该被用于专门研究和防治这种病毒。
WHO上一次宣布这样的紧急情况是在2014年8月,当时在西非暴发了严重的埃博拉疫情。而WHO由于晚了几个月才采取行动而受到了广泛批评。
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乔治城大学全球卫生法律专家Lawrence Gostin认为,陈冯富珍宣布的这一决定是打击寨卡病毒的重要的第一步。他说:“WHO终于认识到寨卡病毒的紧迫性。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现在我们需要用行动加以证明。”
Gostin指出,WHO应向受影响的国家提供技术援助,以帮助进行蚊虫防控——这是目前唯一防治该疾病的手段,并协调研究有关该疾病如何传播以及如何影响胎儿发育等关键问题,同时促进疫苗的研制。
陈冯富珍表示,所有这些问题都是2月1日的议事日程。她表示一种被称为小头症的出生缺陷的流行和增加“对家庭和社区而言是一个令人心碎的负担”。小头症婴儿的头部要小于正常婴儿,通常意味着其大脑发育受到影响。这种情况可能与药物使用、遗传突变或在子宫中被感染有关。
寨卡病毒感染者通常出现轻微发热、皮疹和结膜炎等温和症状,这些症状通常持续2至7天,一般不需要特别处理。不过,越来越多证据显示,寨卡病毒与新生儿小头症之间存有关联。
在寨卡病毒开始传播后,巴西小头症的发病率激增。自去年10月以来,巴西卫生部门已经记录了超过4000例小头症病例。
陈冯富珍表示,某些地区寨卡病毒的出现与新生儿小头症及格林-巴利综合征病例数量激增存在关系,虽然寨卡病毒感染与出生畸形及神经系统综合征的因果关系尚未确定,但目前已有证据表明它们之间可能存在关联。
考虑到寨卡病毒与小头症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蚊媒广泛分布导致病毒进一步国际扩散的潜力、新感染地区人群免疫力的缺乏以及尚无针对寨卡病毒的疫苗、针对性疗法和快速检测方法这4方面原因,WHO对寨卡疫情的快速发展表示“严重关切”。
WHO美洲区官员西尔万·阿尔迪吉耶里当天在记者会上表示,鉴于同样由伊蚊传播的登革热在美洲流行并每年感染超过200万人,预计寨卡病毒或在美洲感染300万至400万人,其中多数感染者可能没有症状。
阿尔迪吉耶里说:“绝大多数病例不会出现很多临床症状,75%的感染病例不会出现明显症状,或症状未严重到需要就医。”他指出,美洲居民缺少对寨卡病毒的免疫抵抗力、从美国南部到阿根廷北部广泛的蚊媒分布,直接导致寨卡疫情在美洲快速蔓延。
针对寨卡病毒是否会扩散至亚洲的可能,WHO当日表态说,截至目前尚未收到亚洲发现寨卡病毒的官方报告。 (责任编辑:泉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