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好硕士毕业,26岁的她进入一家国际大公司后,便一头扎进了工作,从秘书到公关经理,再到如今的人力资源主管,等事业小有成就之时,她才发现,一晃已经33岁了,昔日的同学个个不是结婚就是生子,被大家称为“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的她,感情生活却一片空白,“我把青春都献给了事业。”宁好经常不无寂寞地自嘲道。 广东目前到底有多少单身白领,并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但据广东省妇联在2003年底所做的一份调查显示,其时全省已有150万的未婚白领。其中不乏学历甚高,德貌俱佳,收入颇丰的青年才俊。 为什么这些外人看来“条件”甚好的适婚青年都过着单身生活? 策划:李倩 撰文:陈梦飞 第三次浪潮: 从被动到主动 最近,《中国青年报》的一则报道引发了人们的关注:据一份人口普查的数据称,目前北京和上海两地的单身男女已经冲破百万之众,越来越多的单身人士的出现引发了席卷全国大都市的“第三次单身浪潮”。 据说,此前新中国曾经历过两次单身浪潮。第一次出现在1950年5月中国第一部《婚姻法》颁布后随之而来的波及全国的离婚潮。第二次则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末,其时“文革”结束,大批知青返家,城里迅速聚集起一批大龄单身男女。 和前两次“单身潮”截然不同的是:这次“弄潮儿”中的一部分不再是被动单身,而是一种主动选择。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年龄在30岁到40岁之间,收入颇丰,工作繁忙,有情趣、有期待。单身,在现今的大都市里,越来越成为个人的一种价值取向,一种生活态度,而不再是“自身条件困难”、“个人生活失败”的代名词。 错位:宁缺毋滥还是放宽标准? 在“白领情缘办公室”工作的杜玉霞看来,如今很多白领结婚难,其实就“难”在心态上。他们对自己要求严格,因此选择另一半的标准也很高,相貌、气质、性格、经济条件和个人品质要样样兼备,对于择偶,90.9%的白领抱着“宁缺毋滥”的态度。在媒体工作的邓静的说法就很有代表性:“现在离婚率那么高,我一旦结了,就不想折腾,所以婚前还是要睁大眼睛挑。”杜玉霞说,虽然这从表面上看,是白领对婚姻负责的一种态度,但事实上,白领的择偶标准不宜过于苛刻,观念执拗,只要对方的大方向(比如人品、责任感等)不错,就不妨将“男大女小、男高女低、男强女弱、郎才女貌”这些传统的、抽象的标准束之高阁。“关键要明白自己想找什么样的人,有一双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眼睛,而不是一味苛求别人。那你的好事就近了。 ” 这样的想法,也许不无过去时代主流家庭婚姻观念的影子,但未必是答案的全部,在这个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关于爱情,关于婚姻,似乎复杂得多,也现实得多…… 在机关工作的小曾今年33了,他是独子,家里的观念也传统,所以他的婚事一直是父母关注的焦点。虽然工作繁忙,每周都要加班,但由于性格开朗,为人热情,小曾并不缺乏认识女孩的机会。在周边亲友的齐心撺掇下,他曾创下了一个月见8个女生的纪录。但一年过去了,他仍孑然一身。问起来他也不无唏嘘:条件相当的人,永远也有更高的目标,而对我有好感的人,我又没“feel”,感觉永远像是一首歌里唱的:“喜欢的人不出现,出现的人不喜欢。想过要将就一点,却发现将就更难。自由和落寞之间怎么换算?我独自走在街上看着天空,找不到答案,我没有答案……” (责任编辑:泉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