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与静息,哪一种生活方式更有利于健康长寿? 最近,中国科学家们对这个问题作出了新的回答。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营养与代谢重点实验室主任林旭带领团队在研究中发现,经常性体力活动能降低代谢性疾病的发病风险。这一成果在线发表在美国《循环》杂志上,于志杰副研究员是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 《北京科技报》:您和同事们为什么想要求证“健康与运动”的关系? 于志杰:在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目前是致人死亡的第一病因,它与代谢紊乱相关。然而,近一半的老人有代谢综合征,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腹型肥胖,一般是指男性腰围超过90公分,女性腰围超过80公分。这种综合征能使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两倍,使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增加五倍。 2005年,我们研究组在南北方城乡展开了“中国老龄人口营养健康状况”项目的研究,我们想知道生活方式、膳食、基因等因素与代谢性疾病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体力活动就是其中一个因素。经过系统研究,我们发现:中等强度以上的体力活动能降低代谢性疾病的发病风险。 《北京科技报》:怎么样运动属于“中等强度”? 于志杰:所谓“中等强度”表现为体力活动之后,呼吸会稍微增强;比如,搬举轻物、骑自行车、较快地走路、打乒乓球、跳交谊舞都属于这个强度。当然,一般国际上认为,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持续30分钟,比较合适,这是1995年由美国医学会组织专家共同提出的标准。他们认为,如果运动时间不足30分钟,很难达到理想的健身效果;尤其平时以静息的生活方式为主的人就更是如此。 《北京科技报》:有不少长寿老人一直过着静息的生活,这是否意味着“生命在于运动”也因人而异? 于志杰:我们发现,中国人的代谢性疾病主要有两个根源。一个是膳食结构的变化,另一个是体力活动。如果有一个良好的膳食结构,即使体力活动比较少,也仍可以维持较好的健康状态。可以肯定的是,健康状况是由基因、膳食结构、体力活动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的,在其他因素相当的前提下,适度的体力活动会更有益健康。 《北京科技报》:您个人更喜欢运动的生活方式,还是静息的生活方式? 于志杰:我比较喜欢适度的运动,平时会打乒乓球,陪女儿游泳,出门尽量骑自行车或步行。静息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了现代社会的主流,它带来了很多健康方面的问题,我们认为,现代人应该适度增加运动。 于志杰: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泉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