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浩然: 中国工程院院士、鱼类生理学和鱼类养殖学专家,现任中山大学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所长,广东省水生经济动物良种繁育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山大学水生经济动物繁殖、营养和病害控制国家专业实验室主任。自1986年开始培养博士生,1987年设立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91年建立“水生经济动物繁殖、营养和病害防治国家专业实验室”。80年代,曾与加拿大的R.E. Peter教授合作,阐明了鱼类脑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合成与分泌受神经内分泌双重调节的作用机理,国际上定名为“Linpe Method”(即林彼方法)。根据此创新理论研制成功的新型高活性鱼类催产剂,适用于各种淡水养殖鱼类人工繁殖,并在国内外推广应用,获得显著应用成效。从教生涯中,自70年代以来发表科学论文290多篇、专著7本;培养硕士研究生47名,博士研究生69名,荣获国家和省部级重要科技奖项13项。 采访林浩然院士,其实是很久以前就有的念头,在一次水产学术会议的间隙,笔者曾经和林院士有过一次短暂的交流,记得当时只是向林院士提了一个小小的问题,没想到他极为认真详细地作了解答,其平易近人的形象与严谨的态度从此便深深地印在了笔者脑中。 其后,在其它的一些水产会议上,偶尔也会看到林院士的身影,惜乎来去匆匆。10月初,终于得到一次来之不易的采访机会,原定一个小时的采访最终被延长到两个小时,林院士仍耐心地作答,结束时已经将近下午一点钟。 “林彼方法”解决了淡水鱼人工催产 FAM:您在鱼类的生殖生理和人工催产等领域做了大量的工作,发明的“林彼方法”被誉为鱼类人工催产的第三里程碑。目前在鱼类的人工催产研究领域,我国在世界上处于怎样的位置? 林浩然:人工催产如果从生产应用方面来讲,我国是应用得最多和最广泛的,应用的成果也可以说是最有成效的。因为我国水产养殖的产量占世界的70%以上,其中鱼类养殖总量占世界鱼类养殖总量的比例也非常大。过去我们都是捕捞天然的鱼苗来养殖,产量很低,现在水产养殖大发展,养很多的鱼,必须要有大量苗种相配套。这么多的苗种怎么来呢?只能靠人工催产和繁育。所以“林彼方法”在我国是运用得非常有成效的;国外的养殖总量要比我们少得多,它们需要人工催产的苗种也不多,所以对这项技术的需求就不是太迫切。 FAM:您现在的工作重心主要在哪一块? 林浩然:我们现在研究重点是海水鱼的人工繁育。“林彼方法”解决了淡水鱼类的人工催产,因为我们过去是以四大家鱼或者说是以鲤科鱼类为对象做起来的,其他的淡水鱼类也可以应用这项技术。但是海水养殖鱼类主要是鲈形目,过去研究要少一些,所以对海水鱼类的人工催产还不是研究得很好。 FAM:海水鱼和淡水鱼的人工繁育的机理相差很大吗? 林浩然:鱼类的生殖调控既有它的共性,也有它的特异性,所以,海水鱼类也不是完全不能够人工催产,只是还没有找到特异性很强的催产剂,所以我们现在的研究就是在鱼类生殖调控机理共性的基础上去探讨海水鱼类的特异性,这样的话人工催产的效果更好。 石斑鱼类是鲈形目中很重要的养殖类群,如果能够突破的话,那么海水鱼类的人工繁育将会有重大的进展。现在我们正在探索石斑鱼的一些新的调控机理,但还需要不断地深入,目前没有达到应用的阶段。 不必对转基因鱼过于紧张 FAM:我了解到近期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正对一种经过“人工基因改良”的三文鱼进行讨论,以确认其是否可以安全地被人类食用。如果通过的话,转基因三文鱼将成为第一种可被人类食用的“转基因动物”。但是现在一提到转基因食品,公众往往觉得不太放心,您怎么看待它的安全性问题? 林浩然:转基因三文鱼是把一种生长快的大马哈鱼生长激素基因转到另一种肉质较好的三文鱼上以提高它的生长速度;转基因后的三文鱼生长速度可提高3-4倍。公众对转基因动物不放心,简单讲就是两方面问题: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就是放到大自然后会不会对自然生态产生影响,食品安全就是吃了以后会不会对人体有害。我了解的这种转基因三文鱼是不育的,放到自然界中不会和其他的鱼类交配繁殖,所以避免了我们所说的生态安全的问题;现在剩下的问题就是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公众担心吃了这种含有使它长得快的生长激素的三文鱼对人体有害。生长激素是由近200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在经过蒸煮炒等加工后,会被破坏掉;此外,激素一定要和它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才能起作用,鱼的生长激素受体和人的生长激素受体是不一样的,它不可能特异性地结合到人体里。 这样看来的话,转基因三文鱼还是安全的,现在就看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怎么判断了,如果通过的话,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对以后转基因动物的研究影响很大。不过对于转基因食品是好是坏,是一个见仁见智的事情,关键在于如何权衡它的利弊。 FAM:您曾参与过“全雄性黄颡鱼研究”项目的鉴定验收,你觉得目前“全雄性黄颡鱼”的技术是否成熟,能不能满足商业化规模生产的需要? 林浩然:全雄的黄颡鱼并不是说雄性率完全能够达到100%,我问过“全雄性黄颡鱼研究”项目的主持人,他们现在可以生产出全雄性的黄颡鱼,但还没有达到规模化、商业化生产的程度。 FAM:雄性率是不是真的这么重要,现在很多苗种企业都把雄性率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宣传指标,比如说罗非鱼。 林浩然:所以要做全雄鱼,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有些鱼类的雄性个体长得快,另外就是不希望雄雌合养繁殖小鱼,影响成鱼数量,通常要求全雄鱼的雄鱼比例能达到95%以上就已经很不错了,而且这个比例对养殖的影响已经很小了。有些企业过度地夸大雄性率达到100%更多地是为了销售目的。 海水养殖要发展离岸深水抗风浪网箱 FAM:近年来随着工业,旅游业的发展,水产养殖的用地不断被占用,留给水产养殖的空间越来越小,在这种情况下,水产养殖该怎么发展是许多人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对此,您的看法是什么? 林浩然:水产的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养殖业,另一个是捕捞业。现在捕捞渔业产量要增长是不大可能的了,这是全世界所公认的,如果捕捞量继续增长超过资源再生量,就会破坏海洋的生态平衡。所以将来水产业的发展主要还是靠养殖。近年来,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量是持续上升的,这就必然要求现有的水产养殖产量不断地提高。但是现在有一个很大严重的问题,一方面水产养殖的产量要越来越多,另一方面留给水产养殖发展的空间却越来越少,所以,现在很多人都在考虑出路在哪里。 水产养殖包括陆地养殖和海水养殖两大部分。对于陆上养殖,将来的发展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改造现有的鱼塘,现在鱼塘特别是农村地区很多还是不规范的,比如说鱼塘小而浅,缺乏完善污水排灌系统,那要怎么改造呢?就是整治现有的鱼塘,挖深后扩大,设立良好的排灌水系统,这样就可以挖掘潜力养更多的鱼。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发展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尽量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这也是国外发达国家采取的模式,像欧洲的挪威和丹麦等国家,它们的国土面积少,现在都是采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当然这需要有很高的技术,是我们发展的方向。 对于海水养殖来讲,现在主要是靠网箱养殖和岸上海水池塘。网箱养殖很多都集中在面积不大的海湾,密密麻麻的,对水质污染很严重,而且台风一来网箱就被破坏掉了,所以发展的前景不大;岸上海水池塘如虾池和鱼塘现在也是利用得比较充分了,所以将来海水养殖的发展方向是设置离岸的深水抗风浪网箱。 FAM:您提到的离岸深水抗风浪网箱目前是怎样的一个发展状况? 林浩然:这里讲的离岸深水抗风浪网箱就是不在浅水的岸边了,因为岸边已经没有多少空间了,而是到离岸水较深的海面去发展养殖。目前我国的离岸深水抗风浪网箱还处于起步的阶段。 离岸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的优点是水面宽而深,水质良好,污染也少,而且沉入水面能抵抗风浪。但问题是成本高,规模大,又要求高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这就不是单个养殖户能够承受的了,必须要靠大企业来做。另外一个网箱可以养上万斤的鱼,如何运输、销售和加工等等,到养殖方式的升级转型问题。 希望一代代接力科研 FAM:我常常听到这样一种声音,我国水产养殖科研往往滞后或者脱离生产。一方面,对于生产上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如重大病害等,迟迟未有好的解决手段,另一方面,科研人员的工作往往随着项目验收的结束而结束,成果不能向生产转化。作为一名科研者,您如何看待这种说法? 林浩然:就我个人的看法,水产科学的研究工作,总体上是跟生产实际有比较紧密的结合,但要说真正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也还没有完全做到。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我们科学技术的研究水平或者是研究工作的深度还不够;另外客观上生产实际问题也是越来越复杂,科学研究要急于求成,只好面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样一个局面,忽视了系统的、深入的、基础性的研究,没有掌握规律性的东西,自然不能真正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FAM:那对于水产科研该怎么做,您有什么建议? 林浩然:科学研究是一个长期进行的过程,但每个科学家的工作时限总是有局限的,所以我就希望科学研究可以由一代一代的科学家像接力一样传下去,一代比一代做的更好。比如,目前畜牧业已培育了许多优良品种,有长的快的、肉质好的、体型漂亮的等等,但是鱼类优良品种培育和选育就做得很不够,而且很少有人系统做这项工作,优良品种要花很长的时间,希望有一代又一代研究工作者持续地做下去。 (责任编辑:gl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