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曾说:“国际上著名企业都有自己的实验室或研究机构,依靠持续创新引领企业发展。”
目前,全国有99家来自企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其中农业领域有9家,大北农集团的饲用微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正是其中之一。
该实验室副主任王安如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介绍:“实验室筹建于2010年底,与一些老牌国家重点实验室相比我们很年轻。但在专业领域中,我们却有着自身优势,并且已聚集了一批海内外优秀人才。”
企业实验室的使命
饲料添加剂是饲料产品安全的关键因素,决定着畜产品的安全。饲料添加剂技术是饲料技术的核心技术,建设饲用微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将有助于提升行业科技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研发确保动物健康养殖、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生物饲料添加剂。
这体现在实验室的定位上:成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面向社会和饲料行业未来发展的需求,在饲用微生物工程领域开展应用研究和竞争前共性技术研究,研究制定国际标准、国家和行业标准,聚集和培养优秀人才,引领和带动行业技术进步。
该实验室由大北农集团建设,总投资达5312万元,其中,试验设备占2386万元。该实验室拥有位于东升科技园的菌种资源、基因工程、发酵饲料、制剂与工艺等研究平台,以及位于怀柔的检测标准和中试基地。
王安如表示,借助该平台,大北农集团将进一步整合国内外先进的饲料微生物科技资源,加速饲料生物科技成果的中试转化,促进饲料微生物产业的发展,加强产学研的进一步紧密合作开发。
迄今为止,实验室已经承接了“973”计划项目、“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等多项科研任务。
产品和专利为主体
大北农集团的生物饲料产业是以对动物有益的微生物为资源,研究和开发新型绿色安全饲料添加剂产品及产品应用配套技术,带动大北农饲料产业和相关养殖企业,发展健康养殖。
“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往往可以在集团内部和外部直接转化成为技术产品。”王安如告诉记者,“不同于来自院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以论文为考核标准,我们的内部考核以产品和专利为主。”
在过去,曾有一种错误观点,认为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机构才是国家队,企业的科研究机构因为非国家队的身份,往往不具备技术和地位的优势。在强调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今天,这样的差距已逐渐缩短。
王安如表示,实验室人才和设备都不缺乏,在这样的硬件支撑下,大北农的生物饲料添加剂系列产品与国内同类产品相比,拥有关键菌种,发酵工艺、后处理和配套应用技术等核心技术,选育的菌种具有良好促生长抗病能力、产酸性能、产消化酶及定殖性能稳定。
一些高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往往面临技术转移转化的难题,而在该实验室,研发就是为产品服务,并配有强大的全国销售网络,技术转移转化的实施力度大、有效性高。
王安如也讲述了实验室的一些劣势:比如因成立时间短,实验室缺乏沉淀,软能力不足;比如仪器使用、信息分析和实验室训练等,都需要不断积累。
在未来,院校和企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将发挥各自优势,通过整合资源,进行专业化分工,少走弯路,减少人财物的消耗,实现科学技术的高效利用。
不拘一格引人才
饲用微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一支103人的团队,其中包括国内外该领域的著名专家,科研团队虽然年轻化,但硕士和博士占据了人才团队的主体。
实验室通过自身的激励机制,吸纳优秀人才,比如加大高端人才培养和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力度,加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统筹人才队伍建设,突出发挥各类人才作用,鼓励中青年科技骨干主持各类重大项目,努力形成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有效机制及建立以业绩和能力为重点的自主创新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记者采访时,恰巧赶上该实验室新员工培训。“虽然大家起点不同,但实验室提供的平台一样,就看你爱不爱学习。”培训会上,除了例行的介绍外,王安如颇有感触地说,“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希望大家能趁着年轻,珍惜宝贵的学习机会。”
饲用微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每年都提供给员工交流学习的机会,有国内也有国外。“我们各研究中心主任的人选不是一成不变,谁有能力就用谁,大家都有一个公平的竞争上岗机会。”王安如在培训会上告诉新入职的员工。
当记者问及王安如实验室的人员流动情况时,他表示每年流动仅有五六人,这样的流动率可能比一些院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还要低。“我们新入职的员工待遇还是很不错的。”王安如说。
另外,实验室还引入了多位海内外的知名专家,既完善了顶层的人才梯队,也为年轻人提供效仿的楷模。王安如希望,实验室能吸纳培养专业性复合人才,为大家提供一个广阔的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责任编辑:泉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