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早捕捉脑卒中“蛛丝马迹” 本报讯(首席记者 施捷)如果能对为颅骨所覆盖的脑血管作出有无循环功能改变的判断,将有可能更早地“捕捉”到脑卒中发生、发展或再发的“蛛丝马迹”。经过复旦大学数学、力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多学科专家10多年联手攻关,一种世界上首创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脑血管疾病诊断设备已在上海问世,并在中山、华山、岳阳、市中医医院等正式用于临床。 “KF-3000脑循环分析仪”以无创伤的方式,即可获取被检对象颈动脉、椎动脉、颅内血管的血流速度、血流量、血管管径、血管壁弹性和动脉压力等上百项数据。在与大样本不同年龄人群组的正常脑血管动力学参数比较其变化后,就可以对脑血管疾病的早期情况作出“预警”,对治疗措施和疗效评估也能有明确提示。而在此之前,CT、磁共振等设备主要观察脑组织的形态学、影像学的变化,更多地用于疾病发生后的病情“定性”与“定位”上。 一项“脑循环动力学检测筛选无症状脑梗塞”的实验研究证实,在对198例无明显神经系统症状和体症的个体进行“脑循环分析仪”检测后,对其中有异常表现者再作头颅磁共振检查,结果在30-69岁的21名“脑循环动力异常者”中,磁共振扫描共发现了15人有梗塞病灶(6例为双侧梗塞),这个检出数字占198例的7.6%,占21例异常者中的71.4%。所有梗塞灶的病变直径都比较小。 有统计称,我国目前每年有200多万人发生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为116/10万。而在经抢救存活的人群中,约有50%-80%留下不同程度的致残性后遗症,5年内的复发率则也高达20%-47%。
(责任编辑:Ann)
[我来说两句]
(责任编辑:泉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