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户外,经常遇见的事情就是被其他动物围观,有时候走几步回头看一眼,身后跟着一百多只企鹅。 □文/本报记者 王宁 □供图/极地办 “走走!出去钓鱼了!” 南极考察站中山站,宽敞的锻炼房里有人一招呼,立刻引起了好几个队员的响应:“对对,出去溜达一圈。” 大家一边说着,一边穿戴整齐,有的手里拎个桶,有的手里拎着绳子和饵,兴致高昂地出门了。等等,他们不需要钓竿吗?完全不需要,在南极钓鱼可是件有趣的事,只要凿开一个冰窟窿,把饵(通常是一小块猪肉)往里面一伸,不到几秒钟,鱼就会张口咬钩。在中山站附近的冰面上,队员们用冰钻凿了十几个洞,每人守着好几根钓线,结果差点儿拽不过来,这边刚钓起来,那边又咬钩了,忙得不可开交。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的夏立民处长跟记者传授经验说:“要论个头,还是长城站的鱼大,一条能做一盘菜。中山站的鱼其实特小,头就占三分之一,掐头去尾,钓几十条,也就熬一锅汤,但是味道要鲜很多。” 捕到了鱼,厨师也犯愁,因为太多了,没地方放,于是聪明的队员把鱼都装在笼子里沉在冰下,什么时候想吃了,就由厨师抓上来几条。在南极考察站,做厨师是个辛苦的差事,到了四月份以后,能保存的新鲜蔬菜就那么几样,不外乎土豆、胡萝卜、洋葱等等。绿叶蔬菜则基本上全是速冻的,要不就是脱水的干菜,一融化都软绵绵的,口感和新鲜的差的特别远,可是在天寒地冻的南极,大家不吃也得吃。 作为厨师,就算没人来食堂吃饭,也必须把每餐做好,并且要想方设法“改善生活”,比如每一两周让大家吃上一次豆芽或豆苗。生豆芽可是中国科考队在南极的独门绝活儿,把黄豆放在考察站的温室中,盖上毛巾,让它们缓慢但茁壮地成长。 眼下,随着又一次南极的夏季即将到来,我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选拔队员,岗位包括医生、厨师、机电、通讯和水暖人员。只要是中国公民,具备良好的品行,身心健康,且符合拟任要求的工作能力者都可以书面报名应聘。这是我国自2006年底之后,第二次公开选拔南极考察队员。 从1984年年底建立长城站伊始,年年都有科考队伍进驻南极,在过去的24次中,队员们都圆满地完成了自己的工作,而他们在南极的生活,则在远离繁华的冰川脚下显得颇为神秘。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的夏立民处长已经是个经验丰富的“南极人”了,随着他的娓娓道来,为我们揭开了南极生活面纱的一角。 既然是南极,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当然就是一个“冷”字。在来到南极之前,国家会给所有的队员分配御寒衣物,其中包括羽绒服、羽绒背心、夏用考察服、工作服、风衣、保暖内衣、工作皮鞋、雪地鞋、水靴、线袜、袜套、鞋垫、毛绒帽、皮帽、皮手套、毛线手套、墨镜、风镜等,真可谓是“武装到牙齿”。等把所有的装备全套在身上,以前的体型和长相基本上就完全看不出来了。 我们平时穿的羽绒服,即使再厚,羽绒含量也在80%以下。而考察队员们的衣服,羽绒含量都在90%以上,且面料和里料都经过精心挑选,这样才能适应南极随时可能刮起的超级大风——最强时能达到25级!在这样的暴风雪天气中,哪怕走几十米可能也要花上十几分钟。稍有不慎,就可以会造成冻伤。 在漫天风雪的苦寒之境,生活会不会也变得枯燥而乏味?负责这次选拔的海洋局董先生告诉记者:“过去条件是艰苦一点儿,但是随着多年来的建设,已经日益完善。”在南极,一个考察站就相当于一个完全独立的城镇。以长城站为例,队员们可以在房间里收看卫星电视,比如央视的第四套和第九套,还有一些其他国家的节目,虽然频道不是很多,但也可以基本满足工作之余的收视需求了。 在娱乐之外,队员们平时跟家中联络,基本都以邮件为主。如果遇到急事,也可以使用卫星电话,但费用不菲,1分钟要12元人民币,所以“煲电话粥”还是一个遥远的梦想,不过因为有颇为丰厚的津贴傍身,因此三五分钟的通话还是绝对可以承受的。根据规定,南极考察队员可以享受“艰苦津贴”与相关的伙食补贴。相关费用以考察站点、所在岗位的不同,又分为三个等级:长城站每年7800至9600美元每人;中山站每年9300至1.11万美元每人。“在南极,大家对钱是没有概念的。”夏立民说,“可以说简直就是共产主义社会,吃住行统统不要钱,一年到头完全看不到钱的影子,大家睡觉都不锁门,真是夜不闭户。昂贵的相机和设备放在走廊里,蒙块布就可以了,根本不可能会有别人来拿。” 而除此之外,考察站里还配有设备齐全的厨房和宽敞的大餐厅,以及各种运动器械,供队员们锻炼身体。出够了汗,就可以去24小时提供热水的洗澡间洗澡,但一定要记得把时间掐好。为了节约宝贵的热能,大家都把时间控制在5至10分钟内。平时生活所需的卫生间、洗衣房、更衣室也一应俱全,甚至还有个专门用来冲洗照片的暗室。 “生活条件肯定是没问题的。”夏立民告诉记者,“我们的站点现在基本算的上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居住点。从1984年以来到这里工作的已经有3000多人次,只要严格遵守管理条约,肯定安全自在。20多年来,我国在南极从未出现过一起严重的伤亡事件,没死过人,没着过火,这是非常值得骄傲的一点,在全南极都是很厉害的。” 虽然远离城市的喧哗与绚烂,虽然偶尔也感到寂寞,但作为球上最后一块没有受到污染的圣土,南极仍然保有它独特的魅力。在低温的环境下,病菌很难生长,各种传染病更是踪影全无。从前在家老得感冒的人,到了这里反而极少患病,只有在每年的南极夏季,新队员不小心带来外界的病菌,才会使一些越冬队员感冒。但即使如此,也不会打喷嚏和发烧,至多只是流点清鼻涕,很快就会痊愈。此外,也不用担心伤口感染,清洁的环境会让它超快复合。 唯一的危险,就是外伤,比如冻伤和挫伤。“所以原则上,我们会在选拔时挑一名外科医生。”董先生对记者表示,“建立大医院在南极显然不可能了。但是医生们来南极之前,我们会要求他们在各个科室都转上一圈,基本上是一专多能。要是碰上疑难杂症,其他国家南极站的医生们也会尽可能赶来支援,所以一般只要你别在南极突发阑尾炎等重症,基本上绝对安全。” 不过尽管如此,队员们平时还是要补充很多维生素,毕竟在寒冷的极地,不能奢望依靠丰富的蔬菜瓜果摄取营养。“澳大利亚有个暖房,他们种了不少蔬菜,像西红柿和黄瓜什么的。不过那都是小花盆,吃一点,看很久。”也因此,在南极送礼变得十分有趣。“俄罗斯队员来看望,带来一根精心包扎好的小黄瓜,跟小指头那么大,但这就是最珍贵的礼物了。在这里,就算是蔬菜出现轻微的变质,大家也不会丢掉。一是稀少,二是因为——在南极吃坏肚子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当没有风雪,适合外出的日子,大家会走出站门,饱览壮美的冰山和皑皑雪原。在这里,动物因为没有被伤害的恐惧记忆,对人类非常友好。食堂开饭的时候,会有大堆的海鸥落下来,歪着脑袋等吃的;企鹅会大摇大摆地走过来合影,对着相机展现丰富的肢体语言。人在户外,经常遇见的事情就是被其他动物围观,有时候走几步回头看一眼,身后跟着一百多只企鹅,绝对非常正常。南极的考察队员们还制定了公约来保护动植物的安全,也希望留住动物对人类的最后一点信任。 在南极越冬,还有一个不能不提的重要节日——仲冬节。在这里,圣诞和春节等传统节日都比不上它隆重,因为在6月21日这一天,标志着漫长的极夜即将过去,而光明的白天即将到来。这一天,所有人都会放下手中的工作,来上一个“万国大联欢”,一起开始热闹地庆祝,不同国家的考察站也会相互串门。甚至还有人会专门在这一天,登上冰峰,追寻久违的阳光,哪怕只有短短20分钟的照耀,也能让人欢呼雀跃。 “来南极,我们不需要你有很强的冒险精神。”董先生在最后总结道。“我们会在培训的时候对参加选拔的人进行一系列体检、室内培训、野外训练以及心理测试。并通过相关考核与综合测评后,确定最后的录用人员。我们需要找到冷静、沉稳、能吃苦、耐得住寂寞的人。”夏立民对记者说:“南极是个容易让人激动的地方,面对它你很难不情绪起伏,但你要克服这一点,不要因为它的美丽而轻易涉险。南极是我们的净土,你只要静静地观看它,就足够了。” (责任编辑:泉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