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电 卫生部近日组织制定了《全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防控工作方案》。方案要求:学校如果出现流脑疫情,将实现晨检。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奈瑟菌感染脑膜或脑脊髓膜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 学龄儿童 为疫苗接种重点 方案要求,C群流脑聚集性病例或暴发流行的省份以及流动人口集中的地区,特别是大城市,应推广应用A+C群流脑疫苗。重点对学龄儿童和大型建筑工地外来务工人群等进行A+C群流脑疫苗预防接种。 学校出现流脑 需要实行晨检 方案要求各地,对发生疫情的学校,会同教育部门实施晨检制度,监测每位学生的健康状况,了解缺课学生的健康状况,并做好晨检工作的登记和报告工作。 晨检制度将在以下情况下启动:当出现以村、居委会、学校或其他集体为单位,7天内发现2例或2例以上流脑病例;或在1个乡镇14天内发现3例或3例以上流脑病例;或在1个县1个月内发现5例或5例以上流脑病例疫情时,应采取主动监测措施。 方案要求,对发生疫情的学校,会同教育部门实施晨检制度,监测每位学生的健康状况。一旦流脑密切接触者出现突然寒战、高热、恶心、呕吐、流涕、鼻塞、咽痛、全身疼痛、头痛、淤点淤斑等症状和体征,要主动申报,并及时就诊。 流脑暴发地区 应暂停群众性聚会 方案要求,在流脑流行时,各地应告知群众尽量避免探视病人或到流行地区探亲访友。发生暴发流行的地区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暂停举行群众性聚会。 疾控部门必要时 主动搜索社区病例 方案规定,在辖区内出现首例流脑病例时,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对病人所在地的医疗机构开展病例搜索,必要时开展社区病例主动搜索。 卫生部的流脑防控工作方案规定,发生聚集性流脑病例或在学校、集中用工场所中发生病例时,应对其接触密切的人群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病例主动搜索等,同时还要了解人群疫苗接种、人口流动、人群发病以及居住环境等情况。 (责任编辑:泉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