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汉辞 “千人计划”一公布,各地政府、企业和高校都在积极争取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名额 刘迎建的头发又“膨胀”起来,变成爱因斯坦式发型。 这似乎成了这位汉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汉王”)董事长遇到焦灼之事时的标志性表现。 2009年是汉王最为关键的一年,公司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圈到最大的海内外市场。“吸引人才是重点,这是我们当前的大事。”刘迎建告诉CBN记者。 去年年底,汉王开始“抄底”海外人才,对象是高级管理人才以及IT领域高才,人数在3~5位左右。刘迎建坦言,成功率并不高,目前被挖过来的其中一位原是海外一家上市公司的总裁,但这样的“千里马”所提出的要求也很高。“要是国家给点补贴就好了,或者以别的方式帮企业一把。”刘迎建感慨道。 刘迎建的这种想法,“诱因”是年初上海浦东新区下发的一份征询表,目的是要摸清2009年以及未来5年浦东新区各企事业单位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然后通过海外各种渠道联系高层次人才,有针对性地推荐给辖区的企事业单位。 但在中关村办公的刘迎建表示,他们并没有接到过类似的信息。“无论我们是不是符合这些条件,但我们希望能和各方面有信息的沟通。”刘迎建说。 “熊市聚才”计划 实际上,上海浦东的这份征询表,正是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下称“千人计划”)实施的一部分。 “千人计划”源于2008年5月的一次青年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座谈会,相关部委领导和一些企业家进行了引进海外人才的交流。随后,一份由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陈十一等学者签署的建议递交到了相关部门。去年12月25~28日,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召开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会议。随后,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下称《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做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 “千人计划”的核心是从2008年开始,用5到10年,在国家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中央企业和国有商业金融机构、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的各类园区等,引进并有重点地支持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 《意见》对高层次人才引进标准也有明晰的说法。比如在国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担任相当于教授职务的专家学者、在国际知名企业和金融机构担任高级职务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等。而对于创业人才,《意见》表示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发明专利,且其技术成果国际先进,能够填补国内空白、具有市场潜力并进行产业化生产等。 这也是“熊市聚才”计划中规格最高的计划——不仅是对人才的要求规格高,计划的牵头部门规格也颇高,是中组部。 “我没想到党政机构能够如此重视‘高科技和经营管理人才’的引进,我很振奋,这在海外华人界产生的影响相当大。”一位曾参与“千人计划”建议起草的企业负责人在接受CBN记者采访时表示。 优厚的引进条件 在“千人计划”之前,中国也实施了多项引进高层次人才的计划。比如中科院1994年启动的“百人计划”,以每人200万元的资助力度从国外吸引并培养百余名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目前,他们中的很多人已是“863”项目负责人、“973”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另一项人才计划是1998年教育部和李嘉诚基金会共同启动实施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主要是针对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岗位制度和长江学者成就奖。2004年,“计划”进行了改革,增加了讲座教授招聘数量,大力吸引更多的海外知名学者短期回国或来华进行合作研究。 “但现实的问题是,在国内工作的高层次人才还是不多。”刘迎建在寻找“千里马”的过程中深有感触。 “相对而言,高层次人才所提出的要求也很多。”刘迎建告诉CBN记者,以薪水为例,他们提出的价格很高。说此话时,刘迎建皱起了眉头,“这和国内外发展阶段不同有很大的关系,但我们国家还是在发展当中。” 一般情况下,国内的薪水,是国外相同岗位薪水的六成左右。 针对这个问题,在“千人计划”中,中央财政给予引进人才每人人民币10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而对引进的高层次创业人才,中央财政给予每人人民币100万元的资助,有关地方提供配套支持。 但海外人才考虑的不仅仅是薪水问题。 哈佛大学物理系助理教授尹曾表示,除了薪水,海外人才还担心回国容易出国难。尹曾认为,让大多数人放弃在美国的住房、绿卡、医疗保险、清新的空气等回国定居,这是不现实的。 不过,“千人计划”规定,外籍引进人才及其随迁外籍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可办理《外国人永久居留证》,或2~5年有效期的多次往返签证。归国人才还可享受医疗照顾人员待遇。 2007年,CBN记者曾参与一个海归同学会所做的“关于海外归国人员”需求解决的调研报告的采写。在这份调研中,海外归国人员最为关心的前三个问题是子女教育、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尤其是对人文环境的担忧所占比重比较高,例如,国内的人情关系在单位与企业中的“影响”等。 饶毅在接受CBN记者电子邮件采访时表示,“千人计划”如果能很好地挑选人才,并得到合适的支持,可以对国家、对很多单位,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挑战也很多,如果政策不全、措施不力、漏洞太多的话,就难以起到好的作用。 “人尽其才”的环境 由于有中央财政和优惠政策的支持,“千人计划”一公布,各地政府、企业和高校都在积极争取引进名额。 为配合“千人计划”,去年12月28日,中组部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会议上公布了包括5家央企、5所高校、5个科研机构和5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在内的国家首批20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入围的无锡高新区明确表示,将用3年时间引进培育15名符合中央“千人计划”条件的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甚至此次未入围的地方也在积极争取“千人计划”名额。湖南省株洲市日前表示,力争在3至5年内引进一批符合国家“千人计划”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各地引入“海外高层次人才”的项目更是遍地开花。 “实际上,这些都不是关键问题,核心是引进怎样的人才,又该如何将真正的人才留住。这要看怎样一个运作机制。”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总裁邓中翰认为。 一个好的科研环境,对于归国人才正常开展工作至关重要。对此,国内也一直在探索。 2001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组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饶毅兼任副所长。该所主要任务是进行原创性基础研究,培养优秀科研人才,探索新的与国际接轨而又符合中国发展的科研运作机制。 作为“试验田”,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独立于现有任何科研单位和科研体制,没有任何隶属关系。这样安排,是因为改革的束缚比较小。 “但这仅限于科研单位的,科技最终还是要变成生产力,企业的载体不能被忽视。”一位参与起草建议的企业负责人告诉CBN记者,“而我向相关领导汇报工作时,包括我们企业的一些做法,领导都在问,比如,关于员工的期权如何实现、上市的情况、董事会成员的演变等等,我的建议是除了感情留人外,还应以企业创新为主体。” 在这位负责人看来,很多海外高层次人才选择回国,不单为做学问,而是有自己的项目,想做董事长。“现在国内环境也不错,创业板即将设立,机会是很多的。”这位负责人说。 (责任编辑:gl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