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拉基米尔· 赫德里赫
社会心理学博士
在中国进行的一系列三项研究探讨了人们与他人之间的联系感与机器人拟人化(他们倾向于认为机器人具有类似人类的品质)之间的联系。研究人员发现,当个人感觉社会联系更加紧密时,他们更有可能认为机器人具有人类特征。对于那些真正对与机器人互动感兴趣的人来说尤其如此。该研究发表在《社会心理与人格科学》杂志上。 拟人论是指将类似人类的特征、情感、意图或行为赋予非人类实体,例如动物、物体,甚至自然现象的倾向。拟人论可以作为人类联系和解释非人类事物行为的一种方式。然而,这些属性可能无法准确反映实体的真实本质,并可能导致误解或曲解。拟人化在文学、艺术、广告和日常对话中很常见。 随着机器人的使用越来越广泛,机器人拟人化变得越来越普遍。例如,人们经常认为机器人伴侣是有爱心的。倾向于机器人拟人化的人更有可能以亲社会的方式对待机器人,并在与机器人打交道时考虑道德因素。但是什么决定了人们是否会将人类的特征赋予机器人呢? 研究作者Jianning Dang 和Li Liu 想要找出答案。他们假设社会联系可能会促进机器人拟人化。社会联系是一种接受感和与他人的联系。高度社会联系的人与他们的社会环境感到亲近。反过来,这种感觉可能会让人们真正对社交关系更感兴趣,因为他们会认为社交关系是积极的和令人满意的。如果这种对社交互动的真正兴趣延伸到机器人上,则有望促进机器人拟人化,因为感知机器人具有人性或思想是与它们建立社会关系的先决条件。这些研究人员进行了三项不同的研究来探索这个想法。 在第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聚集了 299 名中国成年人,并将他们分为三组。一组被要求感到与社会有联系,另一组则感到与社会脱节,最后一组是对照组。研究人员通过要求他们回想一下他们感到与他人有联系或脱节的时刻来做到这一点。之后,他们向参与者展示了一段简短的视频,其中一名男子撞倒了一个机器人,并询问参与者他们认为机器人能够思考、感受疼痛或有自由意志。这有助于他们衡量参与者认为机器人与人类相似的程度。 在第二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选取了 200 名不同的中国成年人,并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使用研究 1 中的方法让一组人感受到社会联系,另一组人作为对照组。他们想知道与他人的联系是否会让人们对与机器人互动更感兴趣。因此,他们询问了他们对人机交互的兴趣。之后,研究人员向他们展示了机器人接待员(Xiaoody,旨在提高便利性和效率)和伴侣机器人(Lovot,旨在提高舒适度和爱的感觉)的图片和描述。参与者报告了他们将人类属性归因于这两个机器人的程度(与研究 1 中的方式相同)。他们还询问是否支持对这些机器人进行更多研究。 在第三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试图看看是否能让人们对与机器人互动更感兴趣,然后看看这是否会让他们认为机器人更像人类。他们让一些参与者同意会让他们更感兴趣的陈述,而另一些参与者则不同意这些陈述。然后他们给了他们虚假的反馈,说他们对与机器人互动的兴趣要么高要么低。这是为了看看改变他们对机器人的兴趣是否会改变他们认为机器人与人类的相似程度。 结果表明,研究人员使用的所有实验操作都是成功的。在第一项研究中,那些感到社交联系的参与者比对照组或感觉社交脱节的参与者表现出更高水平的机器人拟人化。对照组和社交脱节组表现出相似水平的机器人拟人化。即使研究人员控制了积极情绪,高度社会联系对机器人拟人化的影响仍然存在。 在第二项研究中,结果支持了一个统计模型,该模型提出社交联系增强了与机器人进行社交互动的真正兴趣。这种对与机器人进行社交互动的真正兴趣反过来增强了机器人的拟人化。报告拟人化程度较高的参与者更支持对这两种类型的机器人进行进一步研究。 最后,第三项研究的结果表明,与那些对与机器人的社交互动感到不那么感兴趣的参与者相比,那些对与机器人的社交互动产生更高真正兴趣的参与者更容易将人类属性归因于这两种类型的机器人。 研究作者总结道:“利用动机拟人化方法,目前的研究表明,社会联系促进了人们对机器人的真正兴趣,这反过来又促进了他们对机器人拟人化的倾向。” 该研究为科学理解人机交互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它也有需要考虑的局限性。值得注意的是,这三项研究都没有涉及与机器人的真实互动。参与者只是根据研究人员提供的图片、描述或很短的视频来想象机器人。如果参与者与真实的机器人互动,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 这项研究《社会联系促进机器人拟人化》由党建宁和刘莉撰写。 (责任编辑:泉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