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岚博士199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获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专业学士。随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师从Corey Goodman博士,于2002年获得神经生物学方向博士学位。2003至2004年期间,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Julius Zhu博士的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4至2008年在冷泉港实验室Roberto Malinow博士的实验室继续博士后工作。于2008年加入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担任神经环路与行为可塑性研究组组长。胡海岚博士主要从事可塑性的细胞与环路机制研究。
研究方向
神经元和神经环路的可塑性不仅是大脑学习和记忆的生理基础,而且在各种自适应(adaptive) 动物行为(比如成瘾, 抑郁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形成中起到关键作用。 我们研究组致力于研究神经环路在这些动物行为中的可塑性以及其内在细胞分子机制。我们将利用电生理,钙影像和细胞,分子生物学等多层面研究手段,应用离体脑片,和整体动物模型对神经环路可塑性机理进行细胞和环路水平的研究。 我们的研究方向包括:
一、研究增强神经可塑性的基因在LTP和学习行为中的机制和作用。 我们已经完成的工作提示了通过谷氨酸受体(AMPAR)来提高神经元网络可塑性的若干种分子手段:1)情绪因子可以通过去甲肾上腺素对谷安酸受体的磷酸化作用来促进其从细胞质向神经突触膜的转移;2)增加small GTPase Ras 的基因表达也可以增加谷安酸受体从细胞质向突触膜的运送,从而起到降低突触传递效率长时程增强效应 (LTP)阈值,增加神经网络可塑性的作用。我们将在离体培养的海马脑片中继续研究谷氨酸受体磷酸化的信号通路,寻找参与其转移过程的协助蛋白。这些结果将增进我们对LTP 的细胞分子机制的理解,有助于寻找新的促进神经可塑性的基因。 再者,我们将利用病毒载体,或转基因手段进行动物在体研究,测试是否可通过在相关脑区表达以上可塑性增强基因的办法来增强学习和记忆的功能。这些实验不仅将探索通过基因改照行为的可行性,而且也将使我们对学习的神经环路的机制有进一步的深入理解。
二、 研究抑郁症的神经病理机制。 抑郁症影响着千万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调查表明:迄至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继心脏病之后影响世界人民健康的第二大症患。在全世界范围内至少有10%的人口在不同阶段中受到过抑郁症不同程度的困扰。理解抑郁症的病理机制对现今社会人群工作压力大,抑郁发病率增高等社会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我们希望通过使用抑郁症的动物模型(“learned helplessness”),利用电生理和钙影像的方法,对比抗抑郁(resistant)动物和抑郁易感(susceptible)动物的相关神经环路的兴奋性和可塑性的差别。同时,我们将应用Mass spec的方法,筛选在抑郁动物个体中有异常表达的基因。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结合药理学,转基因技术和病毒载体技术进行在体研究,以求达到调节相关神经环路和治疗抑郁症的目的。
发表论文 1. Hu, H*, Qin Y*, Van Aelst, L, and Zhu, JJ. (2008) Ras signaling mechanism for impaired synaptic plasticity and AMPA receptor trafficking in a mouse model of fragile X syndrom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8(31): 7847-62) (* co-first author) 2. Hu, H, Real E, Takamiya K, Kang, MG, Ledoux J, Huganir R, Malinow R. (2007) Emotion Enhances Memory via Norepinephrine Regulation of AMPA Receptor Trafficking (Cell 131:160-73) 3. Hu H*, Li M*, Labrador J, McEwen J, Lai EC, Goodman CS, Bashaw GJ. (2005) Cross GTPase-activating protein (CrossGAP)/Vilse links the Roundabout receptor to Rac to regulate midline repulsion. (Proc Natl Acad Sci 102(12):4613-8.) (* co-first author) 4. Godenschwege TA, Hu H, Shan X, Goodman CS and Murphey RK. (2002) Semaphorin1 Functions As a Receptor and a Ligand In the Assembly of the Giant Fiber Synapse of Drosophila. (Nature Neuroscience12:1294-301) 5. Bashaw GJ, Hu H, Nobes CD, Goodman CS. (2002) A Novel DBL Family RhoGEF Promotes Rho Dependent Axon Attraction to the CNS Midline in Drosophila and Overcomes Robo Repulsion. (Journal of Cell Biology, 155(7): 1117-1122) (Cover article) 6. Hu H, Marton T and Goodman CS. (2001) PlexinB Mediates Axon Guidance in Drosophila by Simultaneously Inhibiting Active Rac and Enhancing RhoA Signaling. (Neuron 32(1): 39-51) 7. Driessens MH, Hu H, Nobes CD, Self A, Jordens I, Goodman CS, Hall A. (2001) Plexin-B semaphorin receptors interact directly with active Rac and regulate the actin cytoskeleton by activating Rho. (Current Biology, 11(5):339-44) 8.Bellocchio EE, Hu H, Pohorille A, Chan J, Pickel VM and Edwards RH. (1998) Presynaptic localization of a neuronal Na+ dependent inorganic phosphate transporter.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18(21): 8648-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