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通编者按:我国的院士评选是从1955年开始的,在正常情况下每两年评选一次。分别由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评选出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合称两院院士。2009年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分别为296人和449人,其中与生物相关的包括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农业学部等,候选人当中也不乏大家熟悉的一些科学家,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些科学家,生物通将在评选期间陆续介绍候选人的相关情况,并进行大型网络投票,欢迎大家参与。 马 兰 神经生物学、分子药理学 复旦大学 马兰教授,现年44岁,1986年赴美国进修,1990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获生物化学博士学位。1991年至1995年在美从事科研工作。1995年回国,现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医学神经生物学教授,兼任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还兼任生理学报编委,中国神经科学杂志编委。 马兰教授回国后获奖情况:1996年入选上海市曙光计划;1998年荣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并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999年获香港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和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称号;2000年获上海市首届巾帼创新奖和宝钢优秀教师奖;2001年获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2001年首届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01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02年被评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2年指导的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02年明治乳业生命科学奖杰出奖。 一、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在科研上卓有成效。 马兰教授年轻时,曾经是一个在内蒙古插过队的知青,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才有机会进入大学。到1995年时,她已经学业有成,作为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化学系博士后和拜耳集团制药部美国拜耳研究中心博士后,并留在美国工作和生活,但她为祖国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大好形势所吸引,抱着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忱之心,毅然放弃了优厚的条件和在美国的永久居留权,举家回国,来到上海工作。她是国外学成归来的优秀人才,是经济建设蓬勃发展年代的上海新移民。在美留学和工作的近十年期间,马兰教授在受体和细胞内信号分子和功能方面已经取得了突出的学术成绩。1995年回国后,马兰教授先后主持了国家重点研究项目以及市、部委等九个科研项目,并且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的研究工作。在她的指导下,一个由博士、硕士研究生和青年教师组成的研究组,立足国内,致力于阿片类物成瘾分子机理的研究。 马兰教授有着严谨的科学态度、敏锐的思维、创新的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在艰苦条件下,她带领研究组的同志,立足国内,埋头苦干,开展精神药物的成瘾机制研究,在较短时间里取得了突出的研究结果,先后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上海市科委重点科研项目基金和上海市教委曙光计划等多项基金200多万元的资助,在蛋白激酶对阿片受体信号转导的调控及其在阿片类物质耐受成瘾中的作用方面取得了国际领先的研究成绩。这些研究成果先后在美国生物化学杂志(JBC)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刊载,并被其他国际学术刊物引用二百余次,在阿片研究领域引起了充分重视。在国际上,马兰教授首次发现了异源调控阿片神经信号转导的新途径并阐明了分子机制,首次证明了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催化阿片受体磷酸化,揭示了同源和异源磷酸化对阿片受体功能的双重调控作用,为开发防治药物依赖的药物奠定了基础。 马兰教授回国后的短短七年中,已经先后在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论文40篇,她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推动了我国神经信号转导和药物成瘾机制研究的发展。她主持的科研项目1998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并被评为200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这个奖项填补了我校近20年来的空白。 二、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国家培养人才。 马兰教授回国以后,荣获了许多荣誉,但她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处处为人师表,以其渊博的知识,严谨的学风和刻苦的研究精神来带教学生,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在学术上,她对学生要求严格,力求把科研工作做到最好,对研究生的课题设计、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直到论文的撰写,每一步都严格把关。她所指导的研究生论文在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和Molecular Pharmacology等国外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并先后获得上海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谈家桢-九源奖学金一等奖等荣誉、2002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她本人也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在生活上,她热情关心学生,每当新生入学时她都要仔细询问家庭和生活情况,并为学生解决各种困难。当学生思想上有波动时,马兰教授就会及时地耐心开导,使学生放下包袱,使其集中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马兰教授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但却使学生终身受益。多年来,马兰教授悉心教书育人,她所讲授的课程是最受同学欢迎的课程之一,她为国家培养了许多高层次的优秀青年学术人才,其中有博士后二名、博士四名、硕士四名。 三、互敬互爱,比翼双飞,共攀科研高峰。 马兰教授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她的丈夫裴钢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生命科学院院长。他们在生活上低标准,在工作上高要求,互敬互爱,互帮互学,在科研上携手共进。他们对儿子的教育也是很严格的。 马兰教授还十分热心参加社区和街道活动,是斜土街道科普讲师团的成员。马兰教授和丈夫2002年还被徐汇区评为"恩爱夫妻"。 马兰教授是引进海外留学人员的成功典型,是留学归国人员学习的榜样,是一位杰出的女教师和女科学家。 (责任编辑:泉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