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热点聚集 > 科技评论

死穴,本篇文字也只好半途而废——中国博士教育的真相

时间:2009-08-20 17:01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xiaoyan36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某网站,对329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1%的人认为博士不是越多越好,博士生教育应回归精英教育。参与调查的人中,本专科学历、硕士学历和博士学历者分别占到51.0%、27.1%和11.2%。博士成为职业教育的判断也因此产生。所谓博士教育应该回归到精英教育的说法,宛如反对高等教育普及化一样,只能空谈而没有实际意义。

那么多博士点和博导哪个都不肯下来。

中国青年报记者多次引用了笔者的母校北京师范大学老师的言论谈论这一问题。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末笔者读研参加开学典礼时,硕士、博士总共不到一千人,我所在的研究所那么多导师,只有一名博导,跟我同时在研究所的,三届只有四名博士,好多个研究方向的同一届硕士总共不到10名。到九十年代末,一次笔者应邀作为往届生参加所里的研究生活动,到会的硕博士黑压压一片,超过一个本科班;所里博导的数目早已超过我在读时的博士人数。现在高校的情况基本是副教授等于硕导;教授等于博导。几乎所有重点大学都不屑于申请硕士点。在一砖头可以砸死几个教授的当今,博士点和博导的管理已经不可能有限制和监督方面的得力措施,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将博士恢复到精英教育,哪里来的这么多精英?

博士学位并换不来精英待遇。

物以稀为贵乃常理。博士泛滥,必然导致博士学位的回报低之又低。上世纪90年代初笔者就读硕士,北京没有工龄的硕士生活费为每月75元,有工龄的为140元左右,博士更高,基本能够养活自己。除了定向的,全部公费,住宿费全免。如今物价比那时高出百倍不止,有工龄的博士每月的生活费不到500元,而且还得交住宿费,学费也得自筹。当初我们硕士毕业时,谁的手里都握有好几个单位,挑来拣去,只存在愿意不愿意留京的问题,不存在留下留不下的问题。至于博士,当然是处处欢迎的人才。如今的博士,好不容易折腾到毕业,求职又是难上加难。这样又穷又苦的,还算精英吗?倒像是殉道者和苦行僧。

理直气壮为了升职读博士。

中青报的文章报道:“据了解,随着博士生教育的迅猛发展,如今除高校教职岗位、科研机构的研究岗位需要从业者有高学历之外,其他一些本不需要高学历的岗位也‘水涨船高’,纷纷提高学历门槛。比如有的地方招聘处级干部,就明确提出应聘者学历须为博士;还有的地方,在人才晋升中,学历也是明文或者不明文的重要标准。”笔者实在看不出这种现象错在哪里了,有什么奇怪的。我们动辄会说惟学历不对,但教育是人类进步永恒的、普遍意义上的进步途径,这应该没有错吧?毕竟,不论博士学位贬值到何种程度,不读书和钻研,毕不了业是肯定的;受教育是一个个人知识面、言谈举止的修炼过程,这也没有错吧?况且,如果你是真正的人才,早就自己闯荡出江湖了,实在用不着跟傻博士较劲,分他们面前的那碗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费心把力去拼博士学位求得职位上升的,肯定比行贿、靠祖宗庇佑和装孙子谋取利益的能拿得出手。

博士质量差跟导师无关。

博士论文质量差,很多人归结为导师带的学生多。这种判断实际上是一个误区,它建立在导师的专业知识一定强于学生和比学生熟悉这一偏差的认识基础上。这种判断在医学等个别学科中基本成立,但在社会科学领域却大谬不然。博士研究属于创造,而不能是导师研究方向的复制。所以,博士大的专业方向和导师不背离就已经不错了,博士论文是标准的“自我成才”,导师对于学生的论文陌生是经常性的事情。博导的作用多体现在论文方向把关、组织答辩、承担博士在校期间一定范围内的责任人,等等方面,与论文和学问指导关系不大。也正因为导师与博士研究方向的隔膜,在信息爆炸的当今,老师和答辩组发现不了博士抄袭论文,是非常正常的现象。笔者不是为抄袭辩护,而是实在想不出遏止的办法。只能认为,社会需求是水涨船高,博士教育职业化后,开始的是以博士学位为起点的重新拼杀,多点少点无关宏旨。尤其在经费自筹时代,读博本来没有贬斥的必要,鼓励才是。应当关注的是官员对博士名额的不正当竞争和不正当利用,而将真正愿意读博的、能力突出的学子挤到边上这一最显著的恶行,然而,这个口子处于管理体制的弊端,与多少毫无关系,于是,本篇文字也只好半途而废,因为又回到了死穴。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发布者资料
xiaoyan36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2009-07-30 09:07 最后登录:2012-03-01 14:03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