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热点聚集 > 科技评论

科学时报:发展食品快速检测技术刻不容缓

时间:2010-04-23 10:40来源: 作者:

  今年2月,海南“毒豇豆事件”暴露出果蔬农残快速检测技术的缺陷。

  海南豇豆一次次逃过例行的快速检测,最终在实验室的色谱检测中才查出了违禁高毒农药的具体品种和残留量。这让媒体对农残快速检测技术产生质疑。

  我国目前普遍使用的农残速测法是酶抑制法。酶抑制法快速检测技术为什么让高毒农药一再漏网?快速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发展前景究竟怎样?《科学时报》记者日前采访了几位业内专家。

  农残速测法缘何“执法不严”

  在“毒豇豆事件”的报道中,媒体指出,农残速测技术缺点多多:只能作农药残留定性检测,不能作定量检测;只能作粗略检测,武汉用色谱仪器测出每公斤零点几毫克的水胺硫磷残留量,海南的农残快速检测根本不能测出;此外,农残快速检测还有很多假性结果。

  中国农科院标准与检测技术首席科学家王静给记者解释了酶抑制法的基本原理:酶抑制法是用来检测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方法,这两类农药能够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或丁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人们可以从苍蝇或电鳗的头部等处来提取这种酶。快速抽检时,将蔬菜汁提取出来,加入酶反应液。如果有这两类农药存在,就会对酶产生抑制,使其活性下降,反应溶液的颜色就会有变化,从而得知有农药残留。

  但这种方法的局限性很明显。蒋士强是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农业仪器应用技术分会常务副理事长,他表示,酶抑制法早在1951年由美国提出,1968年由加拿大作了改进,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也着手研发过。但是该方法只能检测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二类农药,而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两类农药中包含多种农药,同类而不同种农药的酶抑制率差别很大,所以用统一的抑制率确定农药残留是否超标,必然会产生假阳性或假阴性的漏检。

  王静告诉记者,药物交叉反应也会带来复杂情况,此外,葱姜蒜等辛辣食品以及一些有颜色的农产品都会对反应结果产生影响。

  因为这些局限性,一些专家甚至称现在的酶抑制农残速测法是“假警察”、“稻草人”。

  蒋士强说:“酶抑制法可说仅适用于基层初检,起警示作用。发现超标现象时,必须用标准方法复测、确证,即使不超标也应按比例抽样,用可靠的方法复测和确证,决不能仅依靠酶抑制法的农残速测仪。对快速检测方法的应用,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36条第二款有明确界定。”

  蒋士强进一步指出,当前酶抑制法在我国仅是“不得已而采用的速测法”,建议尽快修订应用酶抑制法检测农残的标准。 (责任编辑:glia)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