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生物资源 > 网络课程

生理学精要(11)

时间:2005-07-29 23:07来源:医学考研论坛 作者:bioguider 点击: 15367次

势的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是姿势反射的基础。肌紧张的感受器也是肌梭,是多突触反射,主要是慢肌纤维收缩。
4.1.4.3肌梭和腱器官:肌梭是一种感受牵拉刺激或肌肉长度变化的长度感受器,与梭外肌纤维呈平行排列的并联关系。腱器官分布在肌

腱胶原纤维之间,与梭外肌纤维呈串联关系,是一种张力感受器。当肌肉受被动牵拉时,肌梭和腱器官的传入冲动均增加。腱器管的传

入冲动对同一肌肉的α运动神经元起抑制作用,可使牵张反射受到抑制,避免肌肉损伤。
4.2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4.2.1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和易化区
4.2.1.1抑制区:位于延髓网状结构腹内侧。其作用是抑制肌紧张。
4.2.1.2易化区:位于延髓网状结构背外侧以及脑桥、中脑、间脑等的有关区。作用是对肌紧张起易化作用,加强肌紧张。
4.2.2去大脑僵直 在中脑上、下丘之间横断脑干,动物出现四肢伸直、脊柱后挺、头尾昂起等肌紧张亢进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
产生原因:在中脑水平切断脑干,中断了皮层、纹状体等对网状结构抑制区的功能联系,使抑制区活动减弱,而易化区活动相对占优势

所致。
高位中枢下行冲动直接或间接提高α运动神经元的活动,导致肌紧张加强,称α僵直。高位中枢下行冲动,首先增强γ运动神经元活动,

使肌梭敏感性提高,转而加强α运动神经元活动,导致肌紧张加强,称γ僵直。这一活动途径亦称γ环路。
脑干除了调节肌紧张外,还对姿势反射(状态反射、翻正反射等)进行调节。
4.3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小脑的主要功能是维持姿势平衡、调节肌紧张和协调随意运动。
4.3.1前庭小脑 主要由绒球小结叶构成,与维持身体平衡功能密切相关。实验发现,切除猴的绒球小结叶,动物将出现平衡失调;切除

犬的绒球小结叶,则运动病不再发生;切除猫的绒球小结叶,则出现位置性眼震颤。
4.3.2脊髓小脑 由小脑前叶和后叶的中间带区构成。小脑对肌紧张的调节主要是由脊髓小脑完成的。脊髓小脑对肌紧张的调节具有抑制

和易化双重作用。
4.3.3皮层小脑 是指后叶的外侧部,能够协调由大脑皮层通过锥体系所发动的运动,以完成精巧运动。在精巧运动逐步协调起来的过程

中,皮层小脑参与了运动计划的形成和运动程序的编制。也就是说,当精巧运动逐渐熟练完善后,皮层小脑中就储存了一整套程序;当

大脑皮层要发动精巧运动时,首先从皮层小脑中提取储存的程序,并将程序回输到大脑皮层运动区,再通过锥体束发动运动。
4.4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基底神经节包括纹状体(含尾核、壳核、苍白球)、丘脑底核、黑质和红核。功能是调节肌紧张、稳定随意运动。功能障碍时出现震颤麻

痹(表现肌紧张加强,随意运动减少)或舞蹈症(表现肌张力降低,有不随意的上肢和头部舞蹈样动作)。
4.5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4.5.1大脑皮层运动区:
主要位于中央前回。特点:①交叉性, 但头面部主要为双侧性支配;②倒置性:定位精确,倒置排列;③不均性:运动越精细复杂,

皮层代表区越大;④单一性:刺激皮层产生简单肌肉肉运动,不出现肌群协调收缩。在大脑皮层还有辅助运动区和其他运动区。
4.5.2锥体系和锥体外系
锥体系:通过皮质脊髓束、皮质脑干束下行,一部分纤维与脊髓前角α及γ运动神经元构成单突触直接联系;也有下行纤维与中间神经

元构成突触联系。功能是发动随意运动,控制精细运动,调节肌紧张,也参与运动的协调。
锥体外系:起源于皮层的广泛区域,下行纤维经皮层下核团接替,转而控制脊髓运动神经元。主要功能是调节肌紧张和肌群的协调运动


4.5.3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时,锥体系与锥体外系常同时受损,主要表现为随意动运丧失、肌紧张加强、腱反射亢进等。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时,主要表现为受损神经所支配的肌肉,肌紧张减退、腱反射减弱消失等。

5.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5.1自主神经系统

 

 

 

 

5.1.1主要功能 植物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见下表

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外周受体和功能

器官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受体 效应 受体 效应

心脏 β1 心跳加快加强 M 心跳减慢减弱
血管 α1 腹腔内脏 皮肤 血管收缩 M 部分血管(如软脑膜动脉、
α1 肌肉血管收缩(肾上素能纤维) 外 生殖器 血管)舒张
M 肌肉血管舒张(胆碱能维维)

呼吸道 β2 平滑肌舒张 M 平滑肌收缩 ,粘液分泌增多
消化器官 β 分泌粘稠唾液 M 分泌稀唾液, 胃、胰液分泌增多
β2 抑制胃肠运动 M 促进胃肠运动
抑制胆囊活动 M 促进胆囊收缩

泌尿器官 β2 逼尿肌舒张 M 逼尿肌收缩
生殖器官 α1 有孕子宫收缩
β2 无孕子宫舒张
眼 α1 瞳孔扩大 M 瞳孔缩小
β2 睫状肌松驰 M 睫状肌收缩

皮肤 α1 竖毛肌收缩
M 汗腺分泌
代谢 β2 促糖原分解 N 促肾上腺髓质分泌


5.1.2特点 ①双重支配:大部分器官同时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 ②拮抗与协调:从交感和副交感的作用来看,大都相互拮抗,

但从整体来看是统一协调,有适应意义的; ③有紧张性:在静息状态下自主神经中枢经常发放低频率冲动, 维持效应器官的紧张性活动


5.1.3各级中枢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脊髓:是调节内脏活动的初级中枢有血管张力反射、发汗反射、排尿反射等。
(2)延髓:是心血管、呼吸等基本中枢所在,也是吞咽、咳嗽、呕吐等反射活动的整合中枢。
(3)脑桥:前端存在呼吸调整中枢
(4)中脑:是瞳孔对光反射中枢所在。
(5)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较高级中枢。参与体温调节、摄食行为调节、水平衡调节、腺垂体激素分泌的调节,并与生物节律形成以

及情绪反应有关。
(6)大脑皮层:通过新皮层和边缘系统调节内脏活动。

6.脑的高级功能
6.1条件反射
6.1.1建立过程: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反复结合(称为强化),以后单独用无关刺激也引起反射,称为条件反射。无关刺激

成为非条件刺激的信号,称条件刺激。条件反射建立后,不再强化会消退。在条件反射形成初期,与条件刺激相近的刺激也具有条件刺

激的效应,称为泛化。随着条件反射的巩固。近似刺激不再具有条件刺激的效应,称为分化。
6.1.2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其形成机制是在条件刺激的神经通路与非条件反射的神经通路之间形成

暂时联系,这种暂时联系,不仅发生在皮层两个兴奋灶之间,与脑内各级中枢的活动都有关系。
6.1.3生物学意义:使机体对环境有高度适应性。
6.1.4两种信号系统:①第一信号,指具体的刺激,如光、声、气味等。 对第一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层功能系统,称为第一信号系统。

②第二信号,指具体刺激的抽象概括,如语言、文字等。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层功能系统,称为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类所特有

的。
6.2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和一侧优势
人类大脑皮层一定区域损伤可以导致特有的语言功能障碍,如运动失语症、 失写症、感觉失语症和失读症。表明语言活动的完整与广大

皮层区域的活动有关。一般用右手劳动的人,其左侧大脑皮层在语言功能上占优势,而右侧大脑皮层在非语词性的认识功能上占优势(

如空间辨认、深度知觉、音乐欣赏分辨等)。 人类左侧大脑皮层在语言活动功能上占优势的现象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但主要是在后

天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并且一侧优势现象也是相对的。
6.3脑电图
大脑皮层的神经元具有生物电活动,经常有持续的节律性电位改变,称为自发脑电活动。将引导电极放在头皮上记录到的皮层的脑电波,

称为脑电图。在动物实验或手术患者,打开颅骨将引导电极直接放在皮层表面记录的皮层自发脑电波,称为皮层电图。若在感觉传入冲

动的激发下,在脑的某些区域产生较为局限的电位变化,称为皮层诱发电位。
脑电图的波形可根据频率的快慢依次分为α波、β波、θ波和δ波。频率较快的α波在清醒、安静并闭眼时出现。成人在清醒状态下几

乎无频率最慢的δ波。在成人极度疲劳及睡眠、麻醉状态下也可出现δ波。记录分析脑电图波形对某些脑疾病的诊断有参考意义。
脑电波是大脑皮层大量神经元的突触后电位总和的结果。脑电波同步节律的形成与皮层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活动有关。
6.4觉醒与睡眠
觉醒是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对皮层作用的结果。 睡眠有两种时相:
①慢波睡眠:脑电波呈现频率较低的θ节律或δ节律。感觉功能及骨骼肌反射活动和肌紧张均减弱,血压、心率、呼吸、体温下降,代

谢降低,生长激素分泌明显增多。慢波睡眠对于促进生长和体力恢复有重要意义。
②快波睡眠(异相睡眠):脑电图呈现低振幅高频率的β线。感觉功能及骨骼肌反射活动和肌紧张进一步减弱,眼球快速运动,血压升

高,心率加快,呼吸快而不规则唤醒阈提。可能与某些疾病(如心绞痛、哮喘等)在夜间发作有关。大多数人在这个时相作梦。快波睡

眠期间蛋白质合成加快、与幼儿神经系统的成熟有关,并有利于建立新的突触联系,促进记忆活动和精力恢复。
第十一章 内分泌
一.基本要求
掌握:1.丘脑下部与腺垂体结构与功能联系,下丘脑调节性多肽及肽能神经元;
2.腺垂体的生长素、催乳素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3.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胰岛素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熟悉:1.激素的概念及其作用特点;
2.第二信使学说、基因表达学说;
3.几种调节性多肽的功能(TRH、GnRH、GHRH、CRH、GHRH)
了解:1.含氮激素与类固醇激素的化学本质,通过其化学本质了解其可能特性;  
    激素的合成、贮存、释放、运输;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比较。
   2.腺垂体分泌七种激素以及神经垂体分泌的升压素和催乳素的功能及其
    分泌调节;
 3.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碘代谢及其在血中存在的形式;
   4.甲状旁腺素、降钙素、盐皮质激素的分泌部位、生物学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5.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相互作用。

二.基本概念
   激素(hormone )、远距分泌(telecrine)、旁分泌(paracrine)、自分泌(autocrine)、神经激素(neurohormone)、 神

经分泌(neurocrine)、 允许作用(permissive action)、亲和力(affinity)、上调(up regulation)、 下调(down

regulation)、下丘脑调节肽(hypothalamic regulatory peptide)、侏儒症(dwarfism)、肢端肥大症(acromegaly)、呆小症

(cretinism)、应激(stress)。

三.重点与难点提示

1、概述
1.1激素的概念
激素是指由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激素对机体生理功能起重要调节作用,它作为信使将生物信息传递给靶

组织,增强或减弱靶细胞内原有的生理生化过程。
激素的传递方式有四种:①远距分泌:经血液循环运送至远距离的靶细胞发挥作用;②旁分泌:通过细胞间液直接扩散至邻近细胞发挥

作用; ③自分泌: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经局部扩散作用于自身发挥反馈调节作用。④神经分泌:神经细胞分泌的激素沿轴突借轴浆

流动运送到末梢而释放。由神经内分泌细胞产生的激素称神经激素。
1.2激素的分类和作用原理
按激素的化学性质可将其分为含氮类激素(包括胺类激素、 肽类激素和蛋白质激素)和类固醇激素(包括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两大

类。
含氮类激素与细胞膜受体结合,引起细胞内第二信使物质如cAMP、Ca2+、 cGMP、三磷酸肌醇(IP3)和二酰甘油(DG)等浓度的变化,分别

通过蛋白激酶A、钙调蛋白、蛋白激酶G、蛋白激酶C及促进胞内贮存Ca2+释放发挥生理作用。激素在此过程中起“第一信使”的作用。

类固醇激素可以通过细胞膜,与胞浆受体结合形成激素-胞浆受体复合物,然后进细胞核内,激素与核内的受体结合,形成激素-核受

体复合物,进而启动或抑制DNA的转录过程,从而诱导或减少新蛋白质的生成, 发挥特有的生理作用。
1.3激素的生理作用: ①通过调节蛋白质、糖、脂肪及水盐代谢,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②促进细胞的分裂、分化,调节生长、发育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30)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