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生物资源 > 网络课程

生理学精要(6)

时间:2005-07-29 23:07来源:医学考研论坛 作者:bioguider 点击: 15367次

则呼吸中枢被抑制。值得注意的是,外周化学感受器敏感的是氧分压而不是氧含量的变化,临床上CO中毒或贫血时,如果氧分压在正常

范围,呼吸可保持正常。
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一. 基本要求
掌握:1. 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
2. 胃肠的神经支配及各支配神经的作用
3. 胃液的成分、作用、胃液分泌的调节、胃排空及其控制
4. 胰液的成分和各成分的作用
熟悉:1. 胃肠激素的作用
2. 胃肠各运动形式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3. 胰液分泌的调节
4. 胆汁的成分和作用
了解:1. 消化的方式、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消化道的分泌功能以及胃肠激素的作用方式
2. 唾液的性质、成分、作用、唾液分泌的调节及咀嚼和吞咽
3. 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以及回盲括约肌的功能
4. 排便反射,糖、脂肪和蛋白质消化产物的吸收过程

二. 基本概念
消化(digestion)和吸收(absorption)、慢波电位(slow wave potential)或基本电节律(basic electrical rhythm)、胃肠激

素(gastrointestinal hormone)、脑-肠肽(brain-gut peptide)、蠕动(peristalsis)、粘液-碳酸氢盐屏障(mucus-

bicarbonate barrier)、肠胃反射(entero-gastric reflex)、容受性舒张(receptive relaxation)、胃排空(gastric emptying

)、胆盐的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 of bile salts)、分节运动(segmentation contraction)、集团蠕动(mass

peristalsis)。

重点与难点提示
第一节 概述

1. 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消化道平滑肌具有伸展性,紧张性,自律性,兴奋性较低、收缩缓慢以及对电刺激不敏感、对化学刺激敏感的特点。下面主要介绍消化

道平滑肌的生物电活动特点:
1.1静息电位
消化道平滑肌的静息电位波动较大,为-40~ -80 mV。其形成机制以K+外流为主,也与Na+-K+泵的生电作用有关。此外,还与少量Na+

、Ca2+及Cl-的内流有关。
1.2慢波电位
消化道平滑肌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自发的去极化和复极化的节律性电位波动,称为慢波(slow wave)电位或基本电节律(basic

electrical rhythm, BER)。在人胃频率约为每分钟3次。目前认为,慢波的起步点是存在于纵行肌与环行肌间的Cajal细胞,后者为兼

有成纤维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特性的间质细胞,与两层平滑肌细胞形成缝隙连接并能将电活动传给平滑肌细胞。因此,慢波属肌源性活动

。慢波不是动作电位,因此不能直接引起肌肉收缩,但可使静息电位接近于阈电位,从而降低动作电位产生的阈值。
1.3动作电位
当膜电位达阈电位时,可触发动作电位。消化道平滑肌细胞动作电位产生的主要离子基础是Ca2+及少量Na+内流。
可见,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慢波,在慢波的基础上产生动作电位,再引起收缩。慢波本身不能触发平滑肌收缩,但决定蠕动的方向

、节律与速度。

2 胃肠激素
由胃肠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称为胃肠激素(gastrointestinal hormone)。胃肠道有40多种内分泌细胞,是体内最大的内分泌腺,能分

泌数十种胃肠激素。其生理作用有:(1)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的运动,如胃泌素能促进胃粘膜的分泌和胃的运动,胆囊收缩素

促进胆囊收缩并能促进胰液的分泌,胰泌素能促进胰液分泌、抑制胃肠运动;(2)营养作用 某些胃肠激素具有促进消化道组织的代谢

和生长作用;(3)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 如抑胃肽能刺激胰岛素的分泌,胆囊收缩素能促进胰岛素、胰多肽和肠抑胃肽的释放。而生长

抑素能抑制胃泌素、胆囊收缩素和胰高血糖素等多种激素的释放。

3. 胃肠的神经支配
胃肠受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支配,与植物性神经对心脏的作用相反,一般交感神经抑制胃肠的活动,而副交感神经则加强胃肠的活动

第二节 胃内消化

1.胃液的成分与作用
1.1盐酸
盐酸也称为胃酸,由胃粘膜的壁细胞上质子泵主动分泌H+,Cl-则来自于血中。盐酸的生理作用有:(1)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胃蛋

白酶提供最适的pH值(2.0~3.5);(2)杀菌;(3)促进胰液、胆汁与小肠液的分泌;(4)使蛋白质变性,有利于蛋白质的消化;(5

)促进Ca2+、Fe2+的吸收。
1. 2 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原主要由主细胞分泌,也可以由泌酸腺的粘液颈细胞、贲门腺和幽门腺的粘液腺分泌,胃蛋白酶原被激活后能将蛋白质水解为

眎和腖。
1. 3 内因子
内因子(intrinsic factor)由壁细胞分泌的糖蛋白,能保护VitB12 并促进VitB12的吸收。内因子缺少可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1.4 粘液和碳酸氢盐
胃粘膜能分泌粘液和碳酸氢盐,构成粘液-碳酸氢盐屏障(mucus-bicarbonate barrier),H+在粘液中扩散的速度较慢并被为不断分泌的

HCO3-中和,从而避免了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粘膜的损伤,起到保护胃粘膜的作用。
胃中的H+浓度是血中的300万倍~400万倍,因此,胃内存在有效的保护屏障。包括由胃粘膜上皮细胞及相邻细胞间的缝隙连接构成的胃

粘膜屏障,粘液-碳酸氢盐屏障,胃粘膜的血流丰富以及细胞的自我更新快。

2. 胃液分泌的调节
促进胃液分泌的内源性物质有 ACh、胃泌素和组胺,而生长抑素则能抑制胃液的分泌。
消化期的胃液分泌:进食后胃液分泌的调节,一般按感受食物刺激的部位分为头期、胃期和肠期。头期胃液分泌具有量大、酸高和消化

酶多的特点,主要受神经调节。胃期胃液分泌的量最大(占进食后分泌量的60%),酸多,但酶少于头期。肠期胃液分泌的量最少。胃

期和肠期主要受体液调节。

3. 胃的运动
3.1 胃的运动形式
3.1.1紧张性收缩 指胃壁平滑肌弱的收缩,其意义是维持胃的形状与位置。
3.1.2 蠕动 指胃壁平滑肌强的收缩,具有将食物磨碎、搅拌并将食物推向前方的作用。
3.1.3 容受性舒张 容受性舒张(receptive relaxation)是胃特有的运动形式,指在咀嚼和吞咽时,食物刺激胃底、胃体等处的感受器

反射性使胃底、胃体肌肉舒张。特点是:胃容积明显增大而压力变化较小。有利于容纳与贮存食物。
3.2胃排空
食物由胃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排空(gastric emptying)。食物入胃5 分钟后即开始排空,三大营养物质的排空顺序是:糖最快,

蛋白质居中,脂肪最慢。胃排空受下列因素控制:(1)胃内因素促排空,即胃内食物刺激胃壁引起迷走-迷走反射以及食物中的蛋白质

产物引起胃泌素分泌均能促进胃排空。其排空速率与胃内食物量的平方根成正比。(2)十二指肠因素抑制排空 当酸性食糜进入十二指

肠后通过肠胃反射使胃的运动减弱,并促进十二指肠粘膜释放胰泌素和抑胃肽等激素抑制胃的运动,使胃排空停止。随后酸性食糜被中

和,胃内作用又起主要作用,胃运动加强,胃再次排空。因此,胃排空的重要特点是间断性进行。

第三节 小肠内消化

1. 胰液
1.1 胰液的成分与作用
胰液是无色、无臭的液体,pH为7.8~8.4,渗透压与血浆相等。胰液中含有:(1)碳酸氢盐 由胰腺导管上皮细胞产生,具有中和胃酸、

保护十二指肠粘膜并为小肠内的消化酶提供最适pH的作用。(2)胰淀粉酶 水解淀粉;(3)胰脂肪酶 水解脂肪;(4) 胰蛋白酶和糜

蛋白酶 均以酶原形式分泌,激活胰蛋白酶原最主要的是肠致活酶,此外胰蛋白酶本身、胃酸和组织液等均能激活胰蛋白酶原。能激活

糜蛋白酶原的是胰蛋白酶。蛋白质在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的共同作用下彻底水解成氨基酸。以上四种酶均由胰腺上皮细胞产生。由于胰

液含有水解三大营养物质的酶,且量多、活性强。因此,胰液对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作用强,是最重要的消化液。
1.2 胰液分泌的调节
胰液在消化间期的分泌量很少,但每隔1~2小时有短暂的周期性分泌。进食时的胰液分泌受神经及体液调节,以后者为主。主要有(1)

胰泌素(secretin) 由S细胞分泌,胃酸是刺激其分泌的最强刺激物,蛋白质产物和脂肪酸也可促进其分泌,但糖无作用。胰泌素作用于

胰腺小导管上皮细胞,以分泌HCO3-和水为主;(2)胆囊收缩素 由I细胞分泌,作用于胰腺腺泡上皮细胞,主要促进酶的分泌,故也

称为促胰酶素。

2.胆汁
由肝细胞分泌,胆汁中无消化酶,但胆汁中的胆盐具有重要的作用:乳化脂肪,增加脂肪酶与脂肪的接触面积;并能促进脂肪分解产物

的吸收。胃泌素、胰泌素、胆囊收缩素、胆盐以及迷走神经兴奋均能促进胆汁分泌。
小肠粘膜也能分泌小肠液,后者也具有消化作用,但量较小、活性较低。

3. 小肠的运动和吸收
小肠与胃共有的运动形式是紧张性收缩和蠕动,其特有的运动形式为分节运动,有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
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是十二指肠和空肠,胆盐和VitB12则在回肠吸收。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一.基本要求
掌握:1. 热价、氧热价、呼吸商等概念,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2.基础代谢的概念及意义
3.机体的散热方式
4.温度感受器和体温调节(调定点学说)
熟悉:1. 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
2. 机体的产热
3. 体温调节中枢
了解:1. 食物的能量转化
2. 能量代谢的测定方法
二.基本概念
能量代谢(energy metabolism)、食物的热价(themal equivalent of food)、食物的氧热价(thermal equivalent of oxygen)、

呼吸商(respiratory quotient)、基础代谢(basal metabolism)、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sm rate, BMR)、体温(body

temperature)、战栗产热(shivering thermogenisis)、非战栗产热(non-shivering thermogenesis)、辐射散热(thermal radiation)

、传导散热(thermal conduction)、对流散热(them1a1 convection)、蒸发散热(evaporation)、不感蒸发(insensible perspiration)

、发汗(sweating)或可感蒸发(sendbie evaporation)、热敏神经元(warm-sensitive neuron)、冷敏神经元(cold-sensitive neuron)

三.重点与难点提示
第一节 能量代谢

在物质代谢过程中伴随的能量的释放、转移、储存与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1. 能量的来源与去路
机体生理活动所需的能量来源于三大营养物质:糖、脂肪和蛋白质,其中最主要的是糖。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分解时所释放的能量,约

50%直接转化为热能;其余部分主要以ATP的形式储存于组织中。最终ATP除对外做功外,其余将转换成热能。

2.能量代谢的测定
2.1 直接测热法
指直接测定机体的产热,临床已较少采用。
2.2 间接测热法
在了解以下概念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公式即可计算出机体产生的热量。
2.2.1食物的热价或卡价
1克营养物质在氧化分解时所释放出的热量称为该物质的热价或卡价。食物在体内氧化产生的热量称为生物热价,而体外燃烧时释放的

热量则称为物理热价。糖和脂肪的生物热价与物理热价相等,蛋白质的生物卡价小于物理卡价。
2.2.2食物的氧热价
某营养物质氧化时,消耗1L氧所产生的热量称为该食物的氧热价。各种营养物质所释放的热量也不相同。
2.2.3呼吸商与非蛋白呼吸商
营养物质氧化时一定时间内CO2的产生量与耗氧O2量的比值称为呼吸商(respiratory quotient, RQ)。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呼吸商分别

为1、0.7和0.8。
非蛋白呼吸商 除蛋白质以外的营养物质(糖和脂肪)氧化时一定时间内CO2的产生量与耗O2量的比值称为非蛋白呼吸商(non-protein

quotient, NPRQ)

3.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机体的能量代谢与体表面积成正变。影响能代的因素:(1)肌肉活动:安静时骨骼肌的产热量占总热量的20%,剧烈运动时可达90%,

因此对能量代谢的影响最大。(2)环境温度:在20~30℃ 的环境中能量代谢最为稳定,过高或过低均能增加能量代谢。如温度每升高1

℃,内分泌激素(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加,增加产热量。代谢率增加13%?(3)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机体在进食后一段时间内(1~8

h)产生“额外”热量的现象,称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4)精神活动:精神紧张时可使不随意肌紧张加强、交感神经兴奋和某些激素

分泌(如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产热增多。

4.基础代谢
基础状态下(空腹、清醒静卧、环境温度20~30℃、精神安宁)的能量代谢称为基础代谢。单位时间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basal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30)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