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涛:解读生命奥秘的青年科学家 徐涛 男,汉族,1970年8月出生,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1999年,徐涛结束在德国、美国的学习和研究,放弃优越条件,回国工作。在解读生命奥秘的科学征程中,他刻苦钻研,锐意创新,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在《细胞》等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多篇高质量学术论文,在细胞和分子研究领域取得了国际知名的突出成就。他是国家973项目最年轻的首席科学家之一,主持多项国家重点项目研究,为我国生物技术赶超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突出贡献。 所获主要荣誉 *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 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 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 德国马克思-普郎克研究协会奖学金 * 美国李氏基金杰出成就奖 为祖国科学事业磨砺才干 从1988年到1997年,徐涛在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理工大学)先后学习了自动控制工程专业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1995年,他受邀到世界著名的德国马普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进行研究,在导师Erwin Neher教授(1991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得主)的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并继续进行博士后研究。1999年,徐涛又来到美国华盛顿大学生理与生物物理系继续深造,其导师是美国科学院院士Bertil Hille教授。严格和丰富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使徐涛系统地掌握了多学科知识,成长为一位擅长多学科交叉的科学工作者。Erwin Neher教授在给徐涛的推荐信中写道:徐涛在国际性的前沿研究工作中,思路创新,是过去25年中在其实验室工作过的最好的2-3人之一。他在2001年接受北京青年报的记者采访时,特别提到了徐涛,赞扬他:“工作成绩突出”,并于2002年专程访问了徐涛的实验室。 1999年10月11日,徐涛收到了一封来自母校华中科技大学的纳贤信。在时任华中科技大学的周济校长和其他校领导的感召下,毅然决定回国发展,为国家效力。因为他知道,中国的发展需要基础科学研究的突破,需要为科学献身的科学工作者,而飞速发展的祖国也为自己的科研事业提供了最好的舞台。2000年6月,徐涛回国担任了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物理与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在当时,他是国内招聘少数几位在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过多篇论文后回国的学者之一。时年仅30岁的徐涛被华中科大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同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他迅速建立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细胞膜转运和胞吐的研究基地,其中细胞膜电容检测技术平台、光解钙离子释放技术、全内反射荧光显微镜技术平台等都具有领先水平。徐涛还凝聚了一支创新能力强、勤奋敬业、结构合理的研究团队。相继承担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基金委重点项目以及科技部973等多项项目。 2003年,由于突出的科研成就,同时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生物物理学科的发展,他被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聘为研究员,入选“百人计划”,并兼任该所副所长、生物大分子国家实验室副主任。 在生命科学前沿创新 徐涛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系统地开展了神经和内分泌细胞信号转导及囊泡分泌的分子机制研究。细胞内囊泡的分泌活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重要基础,对于理解神经递质释放、激素分泌和免疫防卫等生理活动的机理和调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是分子细胞生物学领域的热点之一。 徐涛系统性的研究工作阐明了不同动力学分泌过程所对应的分子状态,揭示了分泌相关蛋白在囊泡分泌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提出了SNARE蛋白的作用模型。他证明了一条新的调控分泌的途径,提出了囊泡分泌的钙离子敏感性能被蛋白磷酸化所调控。反映该项成果的研究论文发表后,被特约评论文章评为“fascinating novel finding(新奇的发现)”。在此基础上,他又深入研究了该现象形成的机理,提出钙离子结合位点的减少是分泌致敏的原因。这些工作为解释突触传递和激素释放的可塑性提供了新的机制。他首次报道了在自然杀伤细胞(NK)上一种快速生成分泌型溶酶体的现象,该工作是第一篇在NK细胞上研究分泌特性的工作,对于理解NK细胞产生杀伤的信号转导和溶酶体的生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他还在囊泡分泌研究的方法学上作出了贡献,发展了活细胞中亚细胞结构的动态三维跟踪技术,为深入阐明分泌囊泡转运过程中涉及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技术基础,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重视。 近年来,徐涛主持了国家自然基金委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以及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方向性项目等多项国家重要科研项目,现主持国家973项目“生物膜和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是973项目最年轻的首席科学家之一。 迄今,徐涛已在国内外知名杂志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包括以第一作者或责任作者在《细胞》、《自然细胞生物学》、《自然神经科学》、《欧洲分子生物学杂志》、《美国科学院院刊》、《转运》、《生理学杂志》、《生物物理与生物化学杂志》、《生物物理学杂志》等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的有影响的研究论文,多次获得特约评论文章,被他人引用七百多次,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影响。 以开拓进取精神迎接新挑战 随着科研成就的进展,徐涛赢得了多项奖励和荣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膜与细胞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科学通报》特邀编辑,同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4年9月,徐涛领衔担任科技部973项目“生物膜和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的首席科学家,总经费达2500万,将如此重大的科研任务交与一个年仅34岁的科学家,在科技部并不多见。徐涛建立的实验室还被德国马普学会确立为中德马普合作实验室,也得到了中德科学中心的重视与资助。面对如此多的荣誉,徐涛却显得非常低调,他很少在众人面前提及。他常说:少说话,多做事。这就是徐涛在工作中遵循的原则。 在众人眼中,徐涛无疑是幸运的。可是这些成绩的背后凝聚着心血和汗水。爱迪生曾说过:成功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在徐涛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徐涛担任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副所长以来,为研究所的发展与壮大尽职尽责。他与同事们一起,积极组织研究所的科研精锐力量争取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生物物理所的科研经费飞速增长;参与组织申报以生物物理研究所为依托的中国科学院蛋白质科学研究平台,并顺利通过验收;积极推进以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主体的蛋白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工作;作为人才交流委员会的主任,积极开展人才引进工作。在一丝不苟地承担科研管理工作的同时,徐涛利用了几乎所有的休息时间情忘我地开展科学研究。在他的时间表上,已经没有了节假日,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十余年如一日。他就是凭着这种执着的刻苦钻研精神,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突出的科研成果。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科学是徐涛毕生愿意为之奋斗的事业,他犹如一只凌空高飞的雄鹰,怀着对科学不懈的追求,艰苦奋斗,勇于献身,在中国科研事业向前的滚滚洪流中,默默地做出自己的贡献。 (责任编辑:泉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