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许是中国人特有的心病:我们至今还没有为诺贝尔奖“花开中国”发出过一次开怀大笑。随着10月8日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揭晓,又一年诺贝尔系列奖项的颁奖序幕拉开了。根据日程安排,接下来诺贝尔物理学奖已在今日公布,诺贝尔化学奖将在明日公布,诺贝尔文学奖将在11日公布,诺贝尔和平奖将在12日 在“中国制造”成功地在世界范围内遍地开花的时候,在中国外汇储备空前绝后地突破万亿美元大关的时候,在所谓21世纪是“中国世纪”的说法被中国人大方笑纳的时候,诺贝尔奖却顽强而又成功地把守住了通向中国的条条隘口,成为为数不多的未被中国人攻陷的制高点之一!这一现实的反差,让中国人在诺贝尔颁奖台上的缺席显得越发刺眼,以至于每到10月各奖项花落各家的时候,国内舆论便陷入了空前的躁动不安,骂骂咧咧者有之,恨铁不成钢者有之,王顾左右而言他者有之,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者有之,妄自菲薄者更有之,而且一不小心就有人撞到舆论的枪口上,懵懵懂懂中做了唾沫星下的冤死之鬼———比如,突然从媒体上冒出来的对“院士终身制”的讨伐。 据《中国青年报》10月8日报道,每两年进行一次的“两院”院士增选工作已进入关键阶段,有关院士制度的种种话题又被重新提及。其中,“院士该不该退休”成了颇受关注的话题之一。这一话题的背景,是来自社会各方的舆论口水———在没有院士制度时,就斥责为不尊重科学家;有了院士制度后,又斥责其阻碍创新、学术腐败泛滥。凡此种种,不由让人想到孔子对“唯女子与小人难养”的经典解释:近则不驯,远则怨。“该不该实行院士终身制”的嘴仗,恰在诺贝尔奖颁奖序幕拉开这个节骨眼上开打,其实话外有音,包括对中国院士制度的追问,多少有点找地方撒气的味道。由此,也可见诺贝尔奖在国人心目中无出其右的学术地位。 可惜,我们不能克隆体育竞技中的“举国体制”来个“夺诺”计划。世界上也从没有听说哪个国家是以获得诺贝尔奖为“举国”发展目标之一的。本来,获得诺贝尔奖应该是水到渠成之事,是国家科学研究的学术基础建设越来越扎实,底部逐步抬高的必然,对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值得我们高度警惕的,是在国家经济获得高速发展后,可能随之膨胀起来的大跃进式的浮躁心理。 很不幸,我们跟诺贝尔奖生活在一个星球上,让我们至今饱尝“诺奖弱国”的郁闷;很幸运,我们跟诺贝尔奖生活在一个星球上,让我们见识了如此众多的世界文明璀灿之花,它提醒我们检讨自己的不足,调整心态迎接本土诺奖的到来。假如诺奖“伤害”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10月7日,据新华社报道:科技部有关方面经过调研,近日提交了中国科技实力报告。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人力资源大国。目前,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35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2006年中国研究开发人员总量为142万人,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2位。有了数量的铺垫后,距离质的突破还远吗? (责任编辑:泉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