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士荣说,转基因作物除了实验室研究外,后面这几个阶段主要做的就是从各个方面来考察转基因作物的环境和食品安全性,回答是否存在风险的问题。经过这样一个流程,应当认为,被批准的转基因作物从目前的科学水平上来说是安全的。 一些专家和公众对“安委会可能将在今年11月批准4种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生产”这一消息的最后落实极为关心。一位安委会成员向本刊记者证实,今后一至两个月,安委会肯定会召开评审会,但这个会议只是属于每年两次的例会之一,目前并不能就评审结果做出任何预计。他同时指出:“安委会只负责科学方面的评价、把关,最终的决策要由政府行政部门综合各方面的利弊做出。” 绿色和平组织北京办事处一位负责转基因项目的工作人员对本刊表示,他们已经了解到,“4种转基因水稻将获准进行商业化生产”的说法来自个别专家,并非农业部的官方消息。他说,绿色和平组织对待中国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生产的态度没有改变。 黄季昆预计,今年安委会批准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生产的可能性仍然不大。他透露,去年,安委会实际上已经通过了一个品种,但最终并没有得到农业部的批准。 贾士荣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对转基因作物争论的实质并不纯粹是科学问题,还有政治、经济、贸易方面的问题。而根据黄季昆的推算,如果中国不进行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推广,就相当于全国每年放弃了200亿元的收入。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在发展生物技术的问题上,最大的风险是无所作为。”贾士荣说。 “绿色和平”反对在我国推行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种植 “目前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大多是通过喂养老鼠的实验获得的。这些测试都是通过短时间内,用转基因稻米和天然的稻米分别喂养老鼠,并比较结果而获得。然而,人类是年复一年,以稻米为日用主食,吃了三个月可能没有问题,但谁知道吃了10年、50年有没有问题呢?” 中国有可能成为全世界第一个种植转基因水稻的国家? 最近,非盈利的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再次向转基因水稻的“市场推广”提出质疑,在一封发至“农业部转基因安全管理办公室”的信中提出,“现阶段实在不宜急于(推行)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生产”。 “绿色和平”中国项目处有关负责人告诉本报,他们得知,11月29日至12月1日,在农业部召开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会议上,讨论了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种植问题。 “如果参与会议的专家同意将转基因水稻推向市场,那么部分转基因水稻就有可能获得商业化种植的安全证明书,中国最快有可能在明年成为全世界第一个种植转基因水稻的国家”。 记者日前就此同农业部有关方面取得了联系。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主任方向东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该委员会每年都要对转基因农作物召开两次例会,进行安全评审,但并不是如一些媒体所报道的那样,是专门就转基因水稻进行审议,而是按照农业部有关法规召开的例会。另外,转基因水稻要获得市场推广至少要经过4个阶段。目前,只是按照法规启动了申请程序。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一位专家说:“事实上,关于是否推广种植转基因水稻以及其他农作物的争议,在全世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就没有停息过”。 环保人士认为,转基因水稻危害健康和环境。 施鹏翔告诉记者,目前的转基因作物存在着很多非有意和非预期的后果,在毒性和致敏性测试方面也有很大难度,所以对转基因稻米的安全评估非常困难。在他看来,转基因水稻至少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威胁人类健康:首先,用于创造转基因植物的技术既不精确也不准确。其次,转入基因的表达产物是否有毒性或致敏性,在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评估中需要非常仔细。 施鹏翔说,目前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大多是通过喂养老鼠的实验获得的。这些测试都是通过短时间内,譬如三个月,用转基因稻米和天然的稻米分别喂养老鼠,并比较结果而获得。然而,人类是年复一年,以稻米为日用主食,吃了三个月可能没有问题,但谁知道吃了10年、50年有没有问题呢? 此外,环保人士认为,转基因水稻有可能导致环境和农业问题。比如,转基因水稻本身可能出现杂草化。据介绍,如果基因流(植物间通过交叉授粉而发生的基因流动)将外源基因转入到杂草稻中,可能会增加它们的竞争优势而使其变得更为麻烦,农民将为杀死它们而施用更多的有毒化学品。 此前,已有16位院士、研究员、教授联名发表文章,建议加快“转基因水稻产业化”进程。 这篇题为《对我国转基因作物研究和产业化发展策略的建议》的简要报告,发表在最新一期的《中国科学院院刊》上。 报告的起草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李振声、石元春、李家洋,中国工程院院士范云六,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杨晓光等16名专家学者。 专家们在这项建议中提出,我国的转基因水稻在国际上有明显优势,转基因水稻的商品化生产可占领我国市场先机;转基因水稻在全国的推广,将会对农民增收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产生明显效益;转基因水稻已经完成了商品化生产所需的各种安全评价程序和实验环节,未发现存在安全性风险,具备了区域性商品化生产的条件,应大力推进我国转基因农作物,尤其是转基因水稻的产业化,迅速批准商品化生产,争取在4到5年内形成规模。 转基因水稻研究者说,试验证明,转基因水稻是非常安全可靠的。 在此次“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会议上,中国科学院遗传和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朱祯教授主持培育的一种转基因抗虫水稻被提交审议。 朱祯教授在接受财经媒体采访时说,在大宗粮食作物里面,转基因大豆已经在美国批准,而中国以前批准的转基因品种棉花、西红柿等都是国外已经批准商业化生产的品种,像水稻这样的品种在国外并没有先例。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约13亿、以水稻为主食的国家,转基因水稻的推广有着重要意义。在作为候选品种上报之前,朱祯和他的同事们对自己培育的转基因抗虫水稻,已经进行了6年的小规模大田试验,“结果是非常安全可靠的”。 (责任编辑:泉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