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社会心理学概述(3)

时间:2008-11-09 05:22来源:生物导航网 作者:bioguider 点击: 217次

 

  • 在    现在    现在
    被试是否知道?    不知    不知    不知    不知    不知    不知    不知
    控制程度如何?    无    无    低    低    高    低    高
    测量的干扰性如何?    低    低    中等    低    高    低    高
    内在效度如何?    低    低    中等    中等    高    中等    中等
    外在效度如何?    中等    高    中等    高    低    高    高
    伦理问题多大?    低    低    低    高    中等    低    高
    第四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在其发展过程中提出过许多理论,但是,“没有一个好的理论不是实践的’,
    (美国学者海德语)。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应在描述现象、解释事实、探求规律、预测行为四
    个方面有所作为;在形式结构上应有较多的信息量;具备可验证性;有较大的覆盖面和较
    长时间的适用性。
    一、社会学习论
        试图用行为主义解释人们社会行为的学说叫社会学习论。行为主义主要的理论假设是,
    先前的学习对现在的行为有决定作用。
        (一)简史
        俄国的巴甫洛夫和美国的沃森是行为主义早期的代表,后来赫尔特别是斯金纳发展了
    行为主义。20世纪50至60年代米勒、多拉德等学者用学习的原则研究人的社会行为;班
    杜拉和沃尔特斯提出社会学习论。
        (二)学习的机制
        学习过程大致有三种机制,即联想、强化与模仿。
        1.联想  联想是古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在铃声——唾液分泌实验中提出联想的概
    念。即每次铃声一响狗就能得到食物,经多次反复后,即使没有食物,它听到铃声也会分
    泌唾液,于是狗形成铃声——食物的联想。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
        2.强化  个体为什么能学会某种行为,或者避免另一种行为?原来行为后的奖赏与惩
    罚作为强化,能使某种行为固定下来并反复出现。前者是正强化,后者是负强化,相应地,
    其过程是正强化与负强化。通过对强化物进行适当的安排可使某种行为出现或不出现,不
    同的强化可塑造不同的行为,“操作只是一种持续塑造过程的结果”。
        3.模仿  人的言语习得过程是通过模仿进行社会学习的典型事例。个体之所以学会某
    种态度和行为往往是对榜样模仿的结果。
      (三)观察学习
      这是班杜拉社会学习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个体通过对他人行为与强化结果的
    观察,获得新的行为反应,或对已有行为加以修正。观察学习包括四个过程:注意过程、
    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在动机过程中包括外部强化、间接强化与自我强化。
    在社会学习论中,强调间接强化和自我强化的作用,用以解释许多社会行为的学习。
    二、社会交换论
        主张从经济学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重点强调,“人们之间的互
    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社会交换理论的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其他代表
    人物有布劳、埃莫森等。社会交换论是综合了操作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经济学边际效用
    递减理论以及功能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的一些观点而发展起来的。始于1958年。
        基本观点  霍曼斯提出社会交换论的五个普遍性问题。
        1.成功命题  个体的某种行为能得到相应奖赏,他就会重复这种行为;某一行为获得
    奖赏越多,重复行为的频率就越高;
        2.刺激命题  相同的刺激可能引起相同的或相似的行为。
        3.价值命题  某种行为的结果对个体越有价值,他重复这种行为的可能性越高o
        4.剥夺与满足命题  个体或群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次数越多,则该奖赏对个体的价值
    越小。
        5.侵犯与赞同命题  当个体行为没有得到期待的奖赏或受到出其所料的惩罚时,他可
    能产生愤怒情绪,从而出现侵犯行为;反之,如果个体行为得到、甚至超过预期的奖赏,
    或没有受到预期的处罚,他可能会高兴,就会赞同该行为。    ·
        上述五个命题成为一个系列。之所以为普遍性命题,是因为在霍曼斯看来,它们可以
    解释一切社会行为。社会交换论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由于每个人都企
    图在交换中获取最大收益,减少代价,使交换行为本身变成得与失的对照。
        人们在互动中倾向于扩大收益、缩小代价或倾向于扩大满意度,减少不满意度。如果
    收益(产出)与代价(投入)平衡,互动得以维持;相反如二者不平衡则互动难以长期维
    持。
        后来布劳发展了社会交换论,认为社会交换关系是建立在互惠基础上的人们自愿的活
    动;它不仅存在于个体之间,而且存在于群体和社区之间。他还引人权力、规范、不平等
    的概念使交换论在更大范围内解释社会现象。

    三、符号互动论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主张在与他人处于互动关系的个体的日常情境中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理论派别。特别
    重视与强调事物的意义、符号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符号互动论源于美国学者詹姆斯和米
    德,始于20世纪30年代。最早使用符号互动术语的是布鲁默。有学者把符号互动论分为
    两派,一是芝加哥学派(布鲁默、库利、米德、杜威等);另一是艾奥瓦学派(库恩、威因
    斯坦等)。戈夫曼是符号互动论现代的主要代表人物。
      (一)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
    个体对事物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其意义为基础的。
    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而不是存在事物自身中。
    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
        (二)主要观点
        1.心智、自我和社会不是分散的结构,而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三者形成与发展都
    以使用符号为前提。如果某人没有使用符号的能力,那么其心智与自我乃至社会则处于混
    乱之中,即失去存在的依据。
        2.语言是心智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人与动物的区别就是人能使用语言这种符号系
    统。人际符号互动是通过自然语言进行的。人通过语言认识自我、他人与社会。
        3.心智是社会过程的内化,内化就是人的“自我互动”过程,个体通过人际互动学到
    了有意义的符号,然后用它进行内向互动并发展自我。社会的内化过程伴随着个体的外化
    过程。
        4.行为并不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机械反应,而是在行动的过程中自己“设计”的。个
    体在符号互动中学会在社会允许的限度内行事,在此限度内,个体可依照自己的目的行动。
        5.个体行为受其自身对情境的定义制约。人对情境的定义,表现在个体不断地解释所
    见所闻,对各种事物赋予意义。这种定义过程也是一种符号互动。
        6.在个体与他人面对面的互动中,双方的身份及其意义是个重要问题。身份及其意义
    也存在于互动过程中。
        7.自我是主我和客我互动的结果。主我是主动行动者,客我是通过角色获得形成的在
    他人心目中的我,即社会我。行动由主我引起,受客我控制,前者是行为动力,后者是行
    为方向。
    四、社会认知论及场论
        强调个体认知过程在其行为中的重要性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派别。社会认知论并没有统
    一的理论体系,只代表一些学者的研究取向。
        社会认知论源于德国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的德文原意是完形或模式。其主张整体并
    不是它的各部分元素之和,局部过程取决于整体的内在特性。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
        勒温在社会认知论中有较大影响,与他同时代的海德、谢里夫、阿什、纽科姆等人在
    认知平衡、社会规范、印象形成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而形成社会认知这一理论取
    向。
        社会认知论的基本观点主要是:个体并不是被动面对客观世界的各类事物,而是把自
    己的知觉、思维和信念组织成简明的有意义的形式。无论情境怎样复杂,人们都能把某种
    意义赋予它。这种组织、认知和解释,对个体在社会情境的行为影响很大。
        属于社会认知论范畴的理论很多,在现代社会心理学中居于重要地位。具体理论主要
    有:勒温的场论、谢里夫的社会规范理论、费斯廷格的社会比较理论、归因理论、认知一
    致与认知不协调理论、参照群体理论、隐含人格理论等等。
        场论  勒温的场论研究有六条原则:
        1.运用构造性方法而不是分类方法。
        2.着眼于事件的动力性。
        3.是心理研究而非物理研究;使用操作定义;情境是心理生活空间
        4.从情境的整体着手分析。
        5.对历史性问题(过去)与有规律性问题(未来)加以区分。
        6.场的数学描述;用拓朴学方法描述心理生活空间的结构。
        心理生活空间  这是场论的核心概念。它由个体的需要、目标、信念、记忆、社会事
    件及其它与人有关的事实与行为构成。心理需要是张力系统,用向量表示其方向。心理生
    活空间的维度是:分化、现实、时间。
        力  在场论中有五种类型的力,即驱动力、限制力、诱发力、需求力、非人格力.等。
    在场论中,“力是一个特定方向上行动的趋势”。
        紧张与冲突  心理生活空间中,一个区域处于与周围区域相对平衡的状态称作紧张;
    冲突是“近乎相等的强场力的对立状态”。如果内外刺激使某一区域平衡状态被打破,个体
    为恢复平衡,在心理生活空间寻求满足需要的目标,释放能量,驱动行为达到目标。如目
    标能满足需要是正诱发力,使个体趋向目标;反之则为负诱发力,使个体回避目标。冲突
    有三种类型,即双趋冲突、双避冲突与趋一避冲突。
    五、精神分析论
        奥地利著名学者弗洛伊德在治疗神经症及精神病的临床实践中创立的一种学说,后来
    发展为一种强调潜意识过程对人的行为有决定作用的理论,亦称深层心理学。始于19世纪
    末。
        (一)早期精神分析论的主要观点    ’
        1.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是个体与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是人类理智作用的表现。无意
    识包括个体的原始冲动、本能及欲望。它们受法律、道德及习俗的控制而被压抑、被排挤
    到意识之下,但依然存在并追求满足。在被压抑的本能与欲望中以性本能为主。在意识和
    无意识间还有潜意识——无意识中可被召回的部分。
        2.“力必多”  这是精神分析论的核心概念,是性本能。弗洛伊德假定,力必多(性

    (责任编辑:泉水)
  • 顶一下
    (3)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