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反抗期 小学五六年级和中学时代叫做第二反抗期。而第二反抗期正好与防波堤组织的年龄段相重叠。在这一时期里,孩子们不仅会说坏话,跟父母争辩,还会跟父母顶嘴或反驳,甚至违抗父母,继之滥用暴力。这是由于孩子们对即将要面对的自立感到不安和再次把注意力朝向父母的结果。这跟二三岁时的第一反抗期中离开母亲作准备所表现出来的反应 样,都是为了充分肯定母爱的存在而为之。所不同的是除了肯定母亲外,还包括了父亲,而且父亲处于更加重要的地位。相对于第一反抗期中的离开母亲,第二反抗期中面对的课题是自立,所以作为一家之主负责与社会打交道的父亲的作用更突出了。 反抗作为撒娇或依赖的变相形式,为的是割断家庭对自己的羁绊。因而在母亲说了算的家庭中的孩子,当受不了束缚的时候,有时会采用家庭暴力摆脱这种束缚。因父母离异,或者父母干脆不关心自己而找不到反抗对象的孩子,有时转而反抗老师。在学校特别制定的详细规则会捆住学生们的手脚,容易导致冲突。这时候孩子们需要父母的关心,所以老师应照顾那些父母不在身边或得不到父母关心的孩子。但是这样的老师不多见,所以这生地老师的反抗有逐步升级的危险。 对于这一时期的孩子,由于父母只身到外地工作或父亲死亡、父母离婚以及父母生病等原因找不到依靠的对象时,感到焦虑和不安。这地他们是件很痛苦的事。若从前有过美好回忆和深刻体会的孩子还会好些,而因种种理由在第二反抗期中跟父母交流不充分以及没有充分体验过温馨滋味的孩子情况就会更糟,有时还表现出逃学等疑病性神经症、强迫观念以及暴力等令人不安的举动。对于这种不适当的行为,在某种意义上说也许是弥补先前不足的绝佳机会,所以有必要支持并适当地纠正这种不适当行为。 在这一时期中,也有一些人丝毫不表现出反抗,热衷于学习或其他一些事情。当这部分人所依靠的东西受到威胁时,就会受到挫折。比如原先在初中学习成绩排前几位的同学升入高中后,发现自己的成绩下滑到普通水平时,就会感到受到了挫折。他们当 也不乏发挥自己才能取得某一领域成功的人。但在有些事情上,那些过分依赖父母以及没跟父母充分交流和撒过娇的人会感到左右为难。特别在角色转换上,他们显得很被动,以至于长大成家后不能很好地处理与配偶及孩子的关系,甚至还会导致抑郁。有的成功人士在高中时代受到过挫折,以及曾经陷入过社交恐惧和不完全恐惧等强迫症状中。在高中时代及青年时代首次表现社交恐惧和不完全恐惧等神经症的患者,虽然曾经想对父母撒娇而没有撒过娇,但步入青春期后已经能自己克服这种障碍,所以不适合接受修复过去和纠正误区为主的咨询,而适合接受重视现实的森田疗法。 在这一时期没有表现反抗的人中,有想撒娇但没能撒娇而一味要靠自己努力的人,也有从未进行过反抗就投降的老实巴交的人和未曾追求自己幸福与梦想而得过且过的人。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当这些人步入社会后,有时会以一次旅行为契机一下子感到对现实生活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最终会不会演变成精神分裂症,或仅作为一次单纯的挫折表现为喜欢一个人闷在家中不出门,将取决于自己的力量和周围人的支持程度。判断这一不适应是否带来问题行动,交霜看他们能在多大程度上向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变相撒娇和进行充分沟通。在这里特别强调,应注意那些不表现出反抗期的孩子。 因此,在如今的咨询中,询问来询者在初中时有没有参加伙伴组织,以及曾经有没有反抗期的言行或取而代之地热衷于某事很重要。不管有没有反抗期的表现,那些曾经有自己的伙伴或者自己热衷事情的人都适合接受森田疗法。 高中时代及大学时代 高中生一般开发始把目光投向更加广阔的外部世界,而逐渐减少对父母的关注。这是为了寻找和树立自立的榜样,所以他们首先要摆脱、超越的对象是自己最亲近的父母。由于高中时代也重视父母的存在,所以3岁孩子牢记母亲的形象是为了平静地离开母亲作准备一样,高中时代摆脱父母也是为了顺利达到自立的目标。在多数场合下,高中生不会把父母当作自立的榜样,而更多地选择前辈、伯父或伯母,以及与父母处于不同时代的爷爷、奶奶作自立的榜样。在学校跟学生接触比较密切的是班主任,班主任往往也是学生评价的对象,学生一般选择跟自己有一定距离的保育老师看成自立的榜样。这一年代的主题是思考自己将来要成为什么人和以便为此形成"同一性",而这也是开始从依赖父母转变到自立的标志。 当高中生发现自己要与依赖和听命于父母过去道别、不得不要靠自己的力量生活时,会以拒绝上学、社交恐惧、思春期消瘦症等疾病的表现形式或者以飙车或离家出走的形式发出陷入危机后的求救信号。一般缺少父母关心的孩子会逃学,所以父母有必要多加关心逃学孩子和弥补过去失落的爱。很多人都有过社交恐惧,社交恐惧,社交恐惧是面对自立产生的焦虑所致的。因为即使有父母的帮助,最终走出不安还是要靠自己的力量,所以面对社交恐惧时还是顺其自然为好。这时需要的是志同关系密切合的朋友和人生向导,以及与自己有非同寻常关系的人支持。由于朋友是这一年龄段孩子的支柱,所以认识一两个好朋友很重要,相反离开朋友给这一年龄段孩子带来的伤害比任何一个时代留下的心灵创伤更深。 在埃里克森的说法中,广为大家使用的观点就是在青年时期形成同一性。因此,就像幻想自己总是年轻就好的毛拉里阿姆人和彼得派恩人,不知道自己将来要作怎样的人,可以认为是陷入到青年的危机中。虽然时光不留情,但技术革新的确给这些想永葆青春的人创造了有利条件。 能够接受多样化的价值感和生活方式的人才能成长。另一方面,由于目前的物质生活丰富,剥夺了人们培养自发性的机会,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毫无生气的人数增加。没有想过将来做什么样人的年轻人是有问题的。这些人缺乏森田疗法所要求的耐力和"生的欲望"。回顾他们的过去,就能发现他们在幼儿期没有充分培养自发性和曾经没有玩过创造性的游戏,所以他们没能掌握与人交往的最基本的技巧和没法与父母很好地交流。对于他们在重视现实生活的森田疗法中,应适当添加做游戏的体验性治疗。如大自然野营,或在喜欢基督教团体生活的年轻人当中稍加改编活动方式,就会取得不错的效果。虽然这样的青年人越来越多,但他们的关键问题还是形成"同一性"的问题。当然,处在这个年代的年轻人,更加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喜欢抽象思维,他们的完善欲也比其他年代更强。尽管他们的人生体验还不够丰富,所以他们非常关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显得对自己没信心。因此,也容易陷入社交恐惧症状中,而事实上处在这个年代的人患社交恐惧症状的人数也在增加。 从年龄上看,这一时期开始可以接受森田疗法了。也就是说,此前只适合接受围绕成长发育为中心的咨询。由于在这之前自己的问题了。而这种靠自己努力来解决问题正是森田疗法所要求的态度。换句话说,完成发育任务以后碰到危机和苦恼时就适合进行森田疗法。补充说明的是,在这一时代还有帮助形成同一性的遵守团体。遵守团体比起初中之前用来掌握社会性的防波堤组织更为重要。由于高中开始要表现自我,所以教会自己为何存在和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遵守团体更重要。集体活动和飙车,以及自愿者服务活动和职业集团活动等都有助于认清自己将来可以做什么样的人和想做什么,并获取有用的信息。生活发现能对参加森田疗法的人起遵守团体一样的作用,而对戒酒者来说,戒酒会和嗜酒者互诫协会就起着相同的作用。 恋爱和育子 埃里克森认为青年期以后的课题有两个;第一是认识并结交异性,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其次是结婚生子,担当养育子女的任务。 我们把青年期的前半段看作是确立自我为主的时期,那么接下来的时期就是寻找对方和相互帮助的时期。引用心理剧的理论就是寻找"补助自我"的时期。结婚是原先分开的男女结合在一起,弥补相互间的不足之处的同时,共同养育婴儿和完善还很不成熟的自我,这一过程就叫"育子"。由于有些人还未充分形成同一性,总是不能摆脱以自我为主的思想,所以不懂得如何爱别人和养育子女,或者依赖于自己的能力和工作,而不去爱别人,结果成了不懂得爱的孤独的人。 当父母与子女之间一开始就出现问题并妨碍人际交往时,需要进行个别咨询,但也不排除进行集团精神疗法的可能。对此通过团体组织,心理剧和森田疗法的自助集团—生活发现会也会有帮助。因为解决了自己面临的问题后,通过帮助后来人克服所面临的困难能体验到育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更年期等于第二青春期 步入更年期的女性,随着体内激素成分的变化,身体功能也起了很大的变化,并由此产生新的危机。男性的更年期也是中年到老年的过渡时期。人们在更年期跟青春期一样,应注意自己的身体变化,并给原本事实为中心的生活方式中烙上自己的影子。中井久夫讲过,由于更年期的任务是告别年轻迎接老化,所以人们会对年轻时爬过但现在不能攀登的山产生感慨。那些曾经只依赖于自己的工作和能力的人,也会感觉到力不从心。由于更年期是容易产生抑郁的时期,所以会因搬家或退休,或者与自己所依赖的人告别而产生抑郁症。年老体衰后也会对可望而不可即的爬山怀有憧憬。大多数人稍在此前也都感受过,步入青春期的儿女所表现出来的反抗,并清楚儿女的这种反抗意味着他们将要离开父母走向独立和确立自己的"同一性"。同时,也体会到了被子女抛弃的感受。在更年期,这种子女们迈向同一性的身影勾起了自己对青年时代的回忆,为了弥补曾经还没有完成的任务,就有了追求年轻女性的罗丽达情节(恋慕少女情节)等。因此,有人也把更年期叫做第二青春期。比较一下日美幸福度调查报告,可以看出夫妇双方的幸福度曲线,在婚生第22~24年出现下降趋势,而这一时期正值更年期,这在女性当中尤为明显。因此,应特别关注处于更年期的女性,因为更年期是女性的思秋期和女性在更年期会产生"空巢综合征"(指由于孩子自立,家里变得空荡荡,产生焦虑的现象)。总之,在更年期容易产生焦虑和忧愁,并容易表现心身症状。 老年期 人们无法回避随着年龄的增长走向死亡的现实。没人能正确回答如何看待死亡和把死亡当成自己的一部分。或许宗教会对死亡作出解释。怎样死法也是有讲究的,所以有人希望自己暴卒,而他们怕的不是死亡而是担心自己卧床不起和变傻。 森田正马认为若是怕死而哭着、喊着死去才是顺其自然的死法,而实际上他自己也没能做到这一点。 岩井宽直到死之前还挣扎于恐惧死亡和希望过得更好的矛盾之中。因此,笔者也无从知道,森田疗法中有没有妥善解决死亡问题的具体方案。 妻子和女儿都死在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弗兰克卢博士,举例解释了为什么自己临死前还要忍受苦恼。知道自己死期的患癌症的护士,由于担心别人问她临死之前对患者做过什么时自己无法应对,所以在绝望中没有放弃自己的工作,直到最后一刻钟都坚守在岗位上尽责尽忠,以至于深夜里忍受癌症带来剧痛的患者,由于顾忌吵醒已疲惫不堪的这名护士,而默默忍受自己的病痛。 随着社会的高龄化,我们的任务不是如何更能长寿,而是如何在衰老中更好地生活和正确地对待日后将至的死亡。因此,选择何种死法也是一个问题,比如在医疗仪器的包围中不知不觉死去,抑或在自己所爱的人群祝福中死去,这与医院活动联系在一起。 今后的课题是如何顺其自然地接受命运的安排和遵照"生的欲望",体验和享受我们的人生。 以上,按照生命的不同周期,讲述了如何克服危机完善自我的过程;并按照处于苦恼中的人所处的不同时期,分阶段讲述了不同时期所应完成的发育课题和由此带来的障碍,还指出在发育上过了青年期的人,才适合进行森田疗法。 三、苦恼与所处的环境 前面以发育课题为主线,讲述了母子分离、交朋友、自立等人们在不同人生周期中必然要碰到的各种各样的障碍,而且明确了这些障碍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