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热点聚集 > 科技评论

"跑奖"现象依然存在 科技奖怎么评才有公信力

时间:2010-03-16 10:47来源: 作者:

  “对科学进步奖,我现在确实没法相信了。”在全国政协科技和科协界别联组讨论会上,林惠民委员一语惊会。

  这位62岁的中科院院士、权威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家说他曾获邀评审某项目,结果却发现报奖材料内容是虚假的。

  2009年,西安交通大学6位教授联名举报该校一位长江学者造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查实后,这名长江学者被解除该校国家级工程中心副主任职务,同时被撤销博士生导师资格。

  今年两会,又有多位来自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代表委员呼吁:要加大力度,彻底改革科技奖项评选机制,结束当前的造假获奖乱象,从而维护科技奖励的公信力,实现科技评价体系的公平公正,否则,将严重挫伤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损害国家的创新精神。

  “跑奖”现象依然存在

  “现在拿一个奖去推销,连企业家都怀疑,人家会问:你们花了多少钱评这个奖?”林惠民的话引起了广泛的共鸣。有委员说,对于科技奖存在的问题,社会公众已经心知肚明,这是很糟糕的事情。

  委员们的这种体会,在科技界普遍存在。九三学社主要面对高校教师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做了一次调查,在7699份有效样本中,70.3%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我国科技成果的鉴定和评奖结果“既取决于成果的水平,也需要一定的公关活动”,仅有12.5%的人认为“主要取决于成果的真实水平”。

  今年2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评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大奖时,“找评委本人、评委秘书、评委亲戚的都有,我也遇到过。”

  “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评委的时候,就有人找来了。”他说。

  有报道称,有些科研单位每年都拿出几十万元到北京来“跑奖”,一些单位的科技处处长,一年中甚至有半年时间是在北京专门“跑奖”,“常年跑奖的单位基本都是获奖的大户”。

  2009年两会期间,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北京大学校长助理马大龙委员就曾直指目前的科技奖“耗费了行政资源,影响科研工作”。

  他说,各地各单位为应对频繁的奖励申报与推荐,耗费了很多人力物力财力。一些科研人员一方面不得不频繁地从事“成果包装”、“人情公关”等事务,另一方面又在拼命追赶科研进度,“长期处在这种状态下的科研人员身心疲惫,连专心从事科研活动都难以做到,更别说创造出一流的成果了。”

  当然,科技奖励的问题并不限于此,论资排辈、行政领导侵占他人科研成果、评审鉴定走过场、科研人员急功近利、夸大成果追逐奖项等问题普遍存在。

  马大龙认为,这种问题还未从根本上得到缓解。 (责任编辑:glia)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