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骗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某高校教师夏某伪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等奖”奖励证书,从1995年至1998年期间,在 社会上骗取不应有的职称和多项荣誉的事实为典型事例,提出要正确地理解和对待自然科学基金,对基金项目要有“平常心” ,防止各种误导,还提出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要做出牺牲。囿于国力只能支持一小部分科学家从事基础研究,大部分科研工 作者应该从其它渠道获得资助,或者说要投身到国民经济的主战场。 基层单位支持基础研究是应该肯定的,但目前普遍把获得基金作为评价一个人、一个实验室、一个单位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 一,或者作为单位经费的主要来源之一,却很少考虑如何让我国的基础研究能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的问题,这显然不合适。 验室的评估标准,作为能否进入“211”的重要指标之一,这里称之为“炒基金”现象。这种情况是否合理,很值得商榷。不 少重点、开放实验室的目标和任务并不完全是针对基础研究的,而且可能完全是工程技术或工艺研究,凭什么一定要他们去争 取基金项目呢?“211”是评价一个学校的教学、科研等综合水平,但多数高校的基金批准率低于基金会的平均资助率,因此, 怎么能用基金做衡量标准呢?况且,基金的获得与项目的完成,对有些单位、有些个人完全是两回事。希望各地、各单位不要 把能不能获得基金看得过重,而更应该关注你们所在的单位到底重视不重视基础性研究,是真重视,还是假重视。 是对基础研究的需求增加了,而是各种误导在起着混淆视听的作用。 基金项目的评审实际上是对申请书的质量的评审 根据目前基金会现有的评审体制和人力情况,基金面上项目的评审其实只是评价一份申请书撰写的好坏,而不完全是评价申请 项目的实际水平和学术水平。申请书写得好,包括学术思想清晰、新颖,研究基础强,就有可能得到资助。但一份申请真正的 学术水平究竟如何,还要看项目完成的情况如何。据我们了解,有些专家和老师的学术水平很高,但是他们的申请总是不能获 准,原因就是申请书没能完全反映出他们的真实情况。曾有一位教授两次申请没获准,他说:“失去信心了”,我们反问:“ 你知道未批准的原因吗?”他说:“不知道。”后来他查询了未批准原因就是一个关键问题没有阐述。后来的新申请把那个问 题讲清楚了,他的申请项目就得到了资助。 ,这也要求申请书应充分展示申请人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思路,以保证申请书的质量。 很低,甚至远低于基金会的平均批准率。对这些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应该给予批评,因为,获准率低,不仅意味着一个单位的 学术水平低,而且管理水平也低。我们认为对管理水平低的单位应给予适当“惩罚”。早在1994年,我们曾提出对面上项且实 行限项申请的建议,2000年4月27日基金会的《情况交流》委内专刊重新刊登了相关的文章,2002年再一次提出类似问题,但 由于委领导认为具体实施有一定难度,暂时不实行限项申请。有关的文章参见随后的管理篇(上)中《关于限项申请》等文,供 大家讨论,并建议在单位组织申请过程中试用。 申请人本来对自己的申请获准的可能性极小是心中有数的,但一旦他们参与了竞争,做了付出,其结果就会造成个人、单位、 基金会、社会的共同浪费,这是一件非常不值得的事。如能正确引导,让他们把精力放在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上,我们称之为 “练内功”,而不要在明明不能成功的事情上花力气,那该多好!这与职称晋升很类似,如果你觉得自己条件不够,不参与竞 争,心里很坦然。但一旦参与了竞争,明明知道没有希望,又要准备申请晋升的材料,准备答辩,等候评审结果,看到别人提 了职,心里觉得不平衡,还要攀比一番,既浪费时间,又影响情绪。当然,仅差一票、两票没有得到资助的项目有点情绪,还 是可以理解的,或许进一步修改申请书,下一年度还有获资助的希望。 就不再论述了。 下工夫。 三、填写申请书应注意的关键事宜及可能出现的问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为支持科技工作者在基金资助范围内自由选题,开展创新性的科学研究而设。其申请不同于其他招 投标式的项目,要求申请人自己提出研究课题,然后,与来自全国各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众多申请竞争。 的申请项目为什么重要,能解决什么科学问题或学术问题。这是目前多数申请者还没有做到的。 些人提出的“自由申请就是谁都可以申请”。至今在基金会内、外还有人误解为“既然是自由申请,单位有什么权利不让人家 申请呢?”似乎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就像买彩票一样,只要出钱就有得奖的机会一样,就有可能得到资助了。这种导向 是不正确的。 主。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不得代理或更换。离岗半年以上、一年以内的,项目负责人须报项目依托单位和对口科学部备案 ;超过一年的,项目依托单位应专报对口科学部办理中止手续。但自由申请项目的负责人长期出国或者因其他原因不能再执行 研究项目的,可以更换负责人。 龄大的成员。但是,作为过去的导师,最好不作项目组成员(除非导师已退休,不能再作为项目负责人,对此,在申请书中要 有说明)。否则,评议人难以判断谁领导谁进行研究。有人说导师作为课题组的顾问行不行,除非导师已退休,否则不妥。你 是项目负责人,主要的学术思想应该是你的,为什么还一定要有顾问呢?如果你的导师真正要培养你,他是决不会计较写不写 上他的名字的,他还会起顾问的作用。 力。35岁以下从事基金课题的青年人的比例已从1986年的1.3%增加到1998年的31.7%,45岁以下的中青年学者的比例2000年 已超过60%。 地区还给予经费匹配。但地区基金项目数有限,平均一个学科也就一到两个资助项目。过去不少申请人觉得自己有竞争力,就 申请其他类型的面上项目,照样有可能获得资助。 为主”,但实际上只要申请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者博士学位,或者由两名有高级职称的同行专家推荐、具有中级职称的 科研人员也可申请。这与科学基金要支持从事基础研究的“国家队”,参与国际竞争,在世界上占领一席之地的要求似乎不完 全一致。因此,谁能入选“国家队”的问题并没有解决。所以,现状是“少体校、省市队、地方队与国家队一起参与竞争”。 的过程。而对于多数申请者,单位一动员申请基金,大家就“积极”申请,申请到基金还可以显示一下“水平”。但是,很多 申请人及其所在依托单位至今对基金会的了解相当有限。 理解和如何撰写好申请书的看法,我们提出一些建议和应该注意的事宜,供申请者和依托单位的基金管理人员参考。 简表部分 就显得不十分理想。如果让别人一看题目就能明了你干哪方面的具体研究,对象是什么,用什么研究方法,解决什么具体问题 ,在同行评议中就等于你下了一个“先手棋”。应充分发挥项目名称的作用,没有必要在题目中加上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 等修饰字样,因为基金会本来就是支持基础研究的。如果申请的研究内容基础性不强,题目上多了“基础”两个字也无济于事 。 志愿和第二志愿。由于交叉学科的项目逐渐增多,准确填写相关学科代码,会便于基金管理人员为申请项目寻找合适的相关学 科同行评议专家。对属于本学科的项目,即使你把代码填错了,学科也会按照申请内容遴选合适的同行评议专家。但对于相关 学科,如不属本学科范畴,就要到别的学部或学科去找同行评议专家,代码错了,找到的专家就可能不合适。如果投送学科完 全错了,就相当于考大学时报错了志愿,也许会白白错失一次申请机会。 ,或者请科研处管理基金的老师帮助填写,所填代码往往与申请项目内容对应的学科不一致(只是字面上一致)。基金会的学科 划分,自基金会成立以来基本没有变动,有的研究内容可能会涉及到多个学科,例如:半导体就涉及到至少3个学部下属的学 科,数理学部的物理工、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学科、信息学部的半导体学科和光学学科。但各学科的资助重点 不太一样,物理工学科偏重于半导体物理机制,无机非金属材料学科偏重于半导体材料研究,半导体学科则偏重于器件研究, 而半导体发光可以属于光学学科的研究范畴。 南中的相关内容,再考虑怎样写申请。如果你的申请内容涉及多个学科,你就要比较各相关学科的项目指南,看一看你的研究 重点与哪个学科更接近,决不要认为几个学科都有关系,凭侥幸心理,第一年这个学部没批,第二年到那个学部去试试。作为 基金会资助项目的管理工作者,对那些找不到自己位置的申请者是不太欢迎的。那样的申请往往都很难得到资助,因为它们给 整个评审工作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和浪费。 应该由产业部门或者企业来支持。目前,基金会与一些部门签订了联合资助协议,也设计一些偏应用的项目,但一般都纳入专 (责任编辑:泉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