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得到基金感谢自己
未获批准反思申请
当申请者得到资助后,有的给我们来信表示感谢,有的给我们打电话道谢,更有甚者亲自登门致谢。当他们在基金的资助下取
得成绩时,比如:获科技奖励或者当选院士,也会以类似的方式对我们表示谢意。相反,当申请者的项目未被批准时,他们会
来信、打电话或者亲自登门申诉,表示对评议结果不理解,询问是不是专家没有理解申请者的观点,或者认为我们选错了同行
评议专家,其实,这些都是对我们的工作比较客气的指责。
应该指出,基金会科学处的工作人员,实际上身兼学科主任、若干项目主任和数名秘书的职责。尽管我们多数人来自科研或者
教育第一线,或许曾经有过光辉的过去,但我们的专业知识面不可能覆盖现在所管理的整个学科。现在离开了第一线的具体工
作,对学科前沿的了解不可能那么深入,但通过在管理中学习,知识面宽了,认识第一线的专家多了,我们是依靠专家的帮助
,来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所以,希望申请者不管是否获得资助,不必感谢我们,也不要责怪我们。我们将在基金管理工作中
努力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加深对学科发展的了解,以便能够更好地做好基金工作。
更希望获资助的申请者,首先感谢自己,感谢自己的努力、自己老师的教导、自己同事的帮助、自己单位科研处为你的服务、
自己单位为你的申请审核过的人们……同时也希望未获资助的申请者能多反思一下自己的申请书。以下内容也许会给你的申请
带来一点启示和帮助。
1982年我国实行科学基金制,1986年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称基金会)。由于基金会评审制度的相对公正、合理
,所以在科技界有相当好的口碑。但社会上,特别是高等院校,对科学基金和基金项目的不正确理解、评价和由此产生的不正
确导向,加之很多人在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也不够了解,盲目跟风,追求和攀比获得更多的基金项目和经费,导致基金申请数
量自1993年起大幅度增长,1994年面上项目申请数量已然超过2万项。尽管基金会出台了一些措施,但申请数量依然居高不下
,2002年的面上项目申请数量,不包括重大研究计划中的面上项目,共27 575项(图1)。申请数量的增加,无疑加大了基金项
目评审的工作量,客观上影响了评审质量。鉴于相当一部分申请书的质量平平,我们认为很有必要进行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面上项目申请质量的宣传。1994年开始到基层宣传我们的观点,取得了一定效果。
这里,我们仅从基金管理者的角度出发,介绍如何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质量的问题,供专家、老师、科研管理部门
和基层领导在科学基金申请、执行和管理中参考。
本篇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任务和当前形势;
二、为什么要提高申请书质量;
三、填写申请书应注意的关键事宜及可能出现的问题;
四、组织好基金申请是项目得到资助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任务和当前形势
基金会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产物。1981年,中国科学院89位学部委员建议设立自然科学基金,中央批准从1982年起设立而
向全国的自然科学基金一中国科学院科学基金。1985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对基础研究和部
分应用研究逐步试行科学基金制。1986年2月,国务院发出通知,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1.什么是科学基金制?
自然科学基金制是一种本质上区别于行政拨款的科学拨款制度。它的特点是依靠科学家进行民主管理,把竞争机制引入基础研
究。这种机制给科学家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科学家有可能萌发出创新的学术思想或新颖的学术观点。这些
创新的学术思想或新颖的学术观点,用计划经济的模式是计划不出来的,但政府应该利用宏观调控手段为科学家从事基础研究
提供更理想、更宽松的研究环境。
2.基金会的任务和要求
中央的决定中指出科学基金制是针对基础研究和部分应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向全国,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任务是资助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部分应用研究,重点支持具有良好研究条件、研究实力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中的研究
人员。
应该指出,设立科学基金制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基础研究的发展,努力使我国的基础科学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在我国,
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绝不是解决生存问题,而是通过竞争方法,用有限的经费支持高水平的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参与国际
竞争并做出一流工作。这种竞争不应该像买彩票那样,谁都可以参与,谁运气好就得到资助。有关单位应组织有竞争力的,从
事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参与竞争。
3.科学基金的评审原则和评审制度
基金会成立时,第一届基金会主任唐敖庆先生创导了16字的评审原则:
“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
这个评审原则是基金会之所以在科技界享有良好声誉的关键原因,防止了基金会工作人员的官僚作风,也是基金会得以发展的
根本保证。
“八五”期间,基金会根据国家“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精神,提出了如下资助方针:
“控制规模、提***度、拉开档次,支持创新”
控制规模——面上项目(当时包括自由申请、高技术新概念、新构思探索项目、青年科学基金和地区基金等四类项目,“九五
”期间高技术探索纳入专项,不再属于面上项目)每年支持3500项左右;
提***度——随着国家投入的不断增加,基金面上项目的平均资助强度逐年增加,2002年的平均强度已经超过20万元;
拉开档次——在一般面上项目和重点项目间,资助一些中等经费强度的项目,每年允许百分之一到二的项目的最***度可以是
平均强度的2~3倍;
支持创新——这是基金会的一贯方针,也是基础研究的生命线。但是,基金制实行十几年来,多数项目还是属于跟踪型。缺少
创新的原因是目前的资助力度和整个大环境还不能够为科学家提供“安、专、迷”地从事基础研究的宽松条件和气氛。
基金会采用的评审办法
相对而言,基金会的资助制度是当前各种科研经费分配制度中比较合理、比较公正的。主要原因是它的评审制度具有较强的制
约性,与其他经费分配部门相比,对具体参加受理工作人员的制约性更强。具体方法如下:
(1)学科初审: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规定》(试行)国科金发计(2002)61号文中第三章第十五条规定,有下列情况之一
者,不予继续评议和评审:
(一)申请者不具备申请资格或违反了自然科学基金会的有关规定;
(二)申请手续不完备或申请书不符合要求;
(三)申请项目主体内容不符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范围或申请经费超出基金项目资助能力;
(四)申请者以往获资助项目执行不力。
(2)同行评议:除了初审不合格的申请项目外,每项申请送5位同行专家对申请项目独创性、研究价值、研究目标、研究方案等
做出独立的判断和评价,一般以小同行为主,采取通讯评议方式;
(3)科学处对同行评议意见进行综合分析:对返回的同行评审意见(至少有3份明确、具体的评议意见)进行综合,根据评议优劣
、创新程度,从中遴选出计划批准数的130%以上的申请项目送专家评审组审议;
(4)专家评审组审议:科学处向专家评审组报告说明当年申请项目的初审、同行评议情况以及计划资助指标等问题。专家评审
组经充分讨论审议项目后,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向基金会建议资助项目。通过的项目须获投票人数二分之一以上的赞成票;
(5)复议项目:专家评审组可以提议对未建议审议项目进行复议,但须经两位或两位以上专家评审组成员提议,方可纳入审议
;
复议项目和申请者以往负责的基金项目在近3年内有中止、撤销、逾期结题等记录的申请项目,须获投票人数三分之二以上的
赞成票方可建议资助;
(7)委务会议通过:科学部根据专家评审组的资助建议,提出科学部建议资助方案,经分管委主任审核同意后,提请委务会议
审批。
专家评审组会议结束后,常常有不少单位来打听评审结果。尽管除了少数项目可能在二次查重时发现超项,不能给予资助外,
结果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但是,仍然恳请大家不要在委务会议审批资助结果前打听消息,以免影响基金会的正常工作或产生不
必要的误解。
评审公正性和回避制度
为了保证评审的公正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制定了相应的回避规定:
(一)自然科学基金会专职和兼聘人员不得申请或参加申请项目;
(二)参加评审的专家和工作人员回避直系亲属及可能影响公正性的申请项目的评审;
(三)自然科学基金会兼聘人员、同行评议专家和专家评审组成员回避本人所在单位和本人参加的申请项目的评议和评审;
(四)专家评审组成员和自然科学基金会兼职专家当年是申请项目负责人时,不得出席与该项目有关的评审会议。
各科学部或科学处也提出了相应的具体执行办法,例如: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材料科学一处,从1992年起在专家评审会上实行了
“无主审制评审办法”,即评审组专家先阅读全部送审项目(为拟批准项目数的150%)的申请书,通过讨论后再进行无记名投
票,最终确定建议资助项目。这种评审方法避免了主审专家介绍申请项目时,夹入个人的思想,发表超出原申请书内容的意见
,对非主审专家在判断项目优劣时产生的误导。
基金会在1994年开始推出了“有申请项目的评审组专家的全面回避制度”,即评审组专家当年在某学部有申请项目,就不可以
参加当年该学部的学科评审会。此外,评审组专家回避所在单位申请项目的评议和评审,即讨论专家所在单位的项目时,该单
位专家必须回避,也不能对所在单位的项目发表个人意见。
关于评审的回避,管理规定中还指出,申请者可提出不超过3位不宜评议其申请项目的同行评议专家(须注明所属单位)并说明
理由。所提供的回避专家名单应该附另页于申请书原件中,供科学部遴选同行评议专家时参考。科学部将对此信息保密。但实
际操作中曾出现不少问题,比如:回避专家名单被留在科学部保留的一份申请书中,而科学处没有看到;有人在每份申请书中
都夹有一份回避名单,科学处没有发现,结果名单被送到别的评审专家处;也有人提供了3个回避单位,使学科无法操作等等
。为此,建议把回避名单装在信封里,信封上标明申请者姓名、单位、项目名称,把信封钉在一份申请书的封皮上,以保证科
学处能够收到申请人所提供的回避专家名单。
相对而言,基金会在经费的分配上确实比较公平,因此,有人称基金会是一块净土。这只是由于科学基金制的实施过程中采用
了一整套制约性强的评审制度,特别对具体上作人员制约性较强,从而保证了经费分配的相对公正性。另外,科学部工作人员
多数来自基层、科研和教育第一线,相对而言,“官气”少一点,所以,有的专家说,不管拿没拿到项目,与基金会的人接触
比较亲切。但是,如果基金会不注意自身改革,时间久了,就会与其他管理经费的部门差不多了。为了防止基金会变成官僚机
构,建议基层单位在接待基金会的工作人员时,特别是接待科学处的工作人员时不必特殊。应该指出,由于基金会采用一系列
制约性的评审制度,所有工作人员在经费分配上都没有特权,包括基金会主任和学部主任,任何人都不能允诺给某人一个基金
项目。
二、为什么要提高申请书质量
国家对基础研究一直给予足够的重视,近几年基金会的经费增长幅度较快(见图2),2002年总经费接近20亿元人民币,如果我
们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的成绩更显著,相信国家会给予更大的支持和投入。
基金会的工作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同时在“九五”期间又对我们提出了“要把我们从事基础科研的队伍从数量型变成质量型”
的要求。2002年春节前国务院科教领导小组又重申“科研教育型的大学和进入知识创新试点中的中科院研究所是我们国家的两
支重要力量。其中扮演一个重要角色的就是基金会”。充分发挥好这两支力量就有希望,也就是要求基金会把有限的经费用对
、用好。
科技***和“炒基金”现象
1999年10月28日《科技日报》刊登了《谨防科学基金成为科技界滋生***的土壤》一文,文章以1991年某高校教师李富斌伪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