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热点聚集 > 科技评论

科学家:如何让合成生物学不重蹈转基因覆辙?

时间:2010-07-20 08:32来源: 作者:

  5月20日,美国科学家克雷格·文特尔在《科学》上公布了历史上首个“人造单细胞生物”的诞生,这是地球上第一个由人类创造并能自我复制的新物种。文特尔的这一“爆炸新闻”,立即给公众带来了惊叹和恐慌。像克隆技术最初的发展一样,合成生物学也迅速成为国内外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

  中国科学家的反应非常迅速。在不久前举行的中国科协第40期新观点学术沙龙上,“合成生物学的伦理问题与生物安全”就成为中国科学家热议的主题。论坛的领衔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杨焕明几句话道出了沙龙的主旨:首先是合成生物学到底有什么好处,中国科技界的相关研究如何能得到国家的支持?第二是合成生物学的风险应该如何防范?第三是对于老百姓的恐慌,科技界怎么给出一个交代?

  什么是合成生物学

  合成生物学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门学科,与传统生物学通过解剖生命体以研究其内在构造不同,合成生物学是设计自然界中原本不存在的生物或对现有生物进行改造,将工程学的思想用于生物学研究当中。

  对合成生物学的研究内容,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晶给出了这样的定义:“以造汽车为例,合成生物学把复杂的生命系统分解为各个元件,建成标准的元器件库,将这些标准化的元器件进行组装,所以合成生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建立理想的载体细胞,用汽车来比喻就是理想的底盘,这样可以实现设计新的物种。”

  王晶介绍,合成生物学的发展主要涉及4个重要技术:首先是测序。有了测序技术的发展,了解了原有系统才能更好地设计新的系统。第二步就是计算机模拟建模。了解了整个生命系统的构成,对生命系统有一个系统认识后,通过计算机模拟建模分析,编制科学家想要实现的新的生命体系。第三步就是从无到有获得新的基因。最后是通过移植技术获得新的生命细胞。

  文特尔在《科学》杂志公布“人造单细胞生物”诞生,被称为2010年夏天的“爆炸新闻”。随后不久,中国科学院科研人员孙明伟等撰文表示,嵌合体细胞应用遗传工程手段早已实现,而文特尔的“人造细胞”也只是遗传物质由人工合成,其他组分均来自于已有的生命形式。因此,一些媒体为“吸引眼球”采用“首个人造生命”的说法言之过甚。相反,文特尔等人在《科学》上的文章题目《创造由化学合成基因组控制的细菌细胞》更为严谨、客观。但无论如何,这项孕育15年、耗资4000万美元的科技成果,毕竟是生命科学发展的一大进步,在合成生物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实际上,《科学》杂志早在1911年33卷的两篇文章中就首次出现了“synthetic biology”(合成生物学)一词。2000年以后,“合成生物学”开始在国内外各类学术刊物及互联网上大量出现;2004年,“合成生物学”被美国MIT出版的《技术评论》评为“将改变世界的10大新技术之一”。美国生物经济研究协会2007年发表了题为《基因组合成和设计未来:对美国经济的影响》的研究报告。该报告分析了合成生物学及基因组工程支撑技术的迅速发展,展望了合成生物学与基因组工程的应用前景,指出合成生物学将比DNA重组技术发展得更快。 (责任编辑:glia)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