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热点聚集 > 科技评论

田恃玮:从实际出发科学调整产业结构

时间:2010-10-12 17:23来源: 作者:

  产业结构不合理,一直是制约黑龙江省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的主要症结。从三大产业看,第一产业大而不强,占GDP的比重虽然高于一般省份,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比较效益低;第二产业全而不优,行业门类虽然比较齐全,但采掘业占大头,原字号产品居多,高精尖产品少;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比重仅为34%,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地区,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占全省经济主体地位的工业结构看,资源型产业逐渐衰减,林业已基本无木可采,石油由年产5000多万吨的高峰跌落到现在的稳产4000万吨,煤炭到“十二五”期末,也将由净调出省变为净调入省。传统支柱产业始终没有做大做强,号称全国的老工业基地,但装备制造业只排在全国二十几位;作为产粮大省,食品工业不仅低于河南、广东等省,也低于比邻的吉林省;守着全国最大的油田,但石化产业没有形成相应的规模;能源产业从2006年开始,已呈逐年下降之势。新兴产业发展未能及时跟进,新能源、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信息、现代装备制造以及现代服务业虽有一定的发展,但目前还没形成“气候”。这样的产业结构,致使全省经济增长缺乏亮点,缺乏强有力的支撑,速度缓慢、质量不高。

  “十二五”时期,黑龙江省要加快发展,赶超进位,必须紧紧抓住结构调整这条主线,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和省情实际,以调整促加快发展,以调整促发展方式转变,集中力量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展开发资源型产业,不断延长各类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推动产业结构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变。

  对于传统产业,要通过扩大规模和技术改造做大做强、做深做精,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提起传统产业,有些人会嗤之以鼻,认为传统产业是“大路货”,科技含量低,附加值小,是当今高新技术产业竞相发展中的“夕阳产业”。其实“传统”未必就意味着将要遭到淘汰,传统产业与人们的生产生活须臾不可分离,永远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温州的打火机、皮鞋产品虽小,却分别占据世界市场份额的80%和40%;当年名不见经传的海隅小镇石狮,凭借占全国服装市场份额1/4的纺织业,成为亚洲最大的服装批发基地;产粮大省吉林,短短几年内将农产品加工品种从不足100个发展到3000多个,使农产品加工业成为仅次于汽车的第二大产业。正是这些小产品支撑起大产业,正是这些“夕阳产业”创造出了举世瞩目的“朝阳价值”。这充分说明,传统产业只要有规模、有质量,一样能抢占市场,一样能创造效益,一样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黑龙江省的能源、石化、装备、食品等传统产业始终占工业经济总量的90%以上,是全省经济发展的主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产业是黑龙江省下一步发展的基础所在,只能壮大,不能削弱;只能提升,不能丢弃。一方面,要改造、扩建、新上项目,把四大主导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要以哈东安发动机产业化、哈电站发电机组、大庆120万吨乙烯扩建、鲁能宝清煤电化以及粮、肉、乳加工等大项目建设为带动,扩大装备、石化、能源、食品等产业的总体规模,以规模优势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要依靠科技创新,大搞精深加工、“吃干榨净”,实现多层次开发、多层次增值,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推动下游配套,变原油输出为发展石油精细化工;变卖原煤为煤转焦、煤转电、煤转油,实现煤电化一体化;变原粮调出向发展绿色食品和粮化工转变;变原木初加工向扩大终端生产能力转变;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变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经济优势。 (责任编辑:glia)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