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热点聚集 > 学界动态

评论:千人计划想方设法引才 更要留住人用好才

时间:2011-03-22 10:57来源: 作者: 点击: 35次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突出表现为科技、教育和人才竞争。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根本。正是深刻体认人才乃科学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这一道理,中组部会同有关部门实施的“千人计划”,目标瞄准国际顶尖人才,以不拘一格、为我所用的态度,延揽人才,其中也包括了一批外籍人士。

  近年来,在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一系列引才计划相继出炉。为人们所熟知的,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计划、赤子计划,以及高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等。相比于这些部委级的引才计划,“千人计划”层次更高,要求也更高。

  应该认识到,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当前我国人才发展总体水平还有较大差距,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相对匮乏,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也远远不足。故此,要想真正实现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的目标,开发利用好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意义重大。

  从“千人计划”的立意及一年多来实施的情况看,必须肯定,这是着眼于人才强国的一个大手笔。毋庸置疑,回国(来华)的海外高级人才,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的重要力量。中央级的“千人计划”还可起到样板示范作用,带动地方、部委的引才计划,有助于形成重视人才,重视吸引人才的良好氛围。

  引进国外高级人才为己所用,一些西方国家早就有成熟做法。较为优厚的生活待遇自不必多提,一些国家和地区还通过提供给高级人才理想的平台、通过灵活的移民政策和国籍政策来引智引才。应当说,顶级创新、创业人才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稀缺资源,既如此,则“千人计划”在引才的方式上,也确实需要在讲求务实的同时,争取更具想象力与吸引力。

  鉴于“千人计划”的高规格与高标准,所求人才确实不能只靠“招”的方式,更需要用心去挖,要进一步加强挖掘的力量。有学者提出,要“三顾茅庐”,想尽一切的办法,就像当年请钱学森、李四光这样的人才回来一样。这表达的是殷切的态度与相当的诚意。

  进一步看,“千人计划”的立意还只在于引才,从建设人才强国的长远目标考量,引进海外人才与培养本土人才,只是人才事业的一部分。某种意义上说,能不能留住人才,能不能用好人才,更直接关乎人力资源的最后产出,关乎人才力量的发挥程度。

  要留住人才,用好人才,适当的待遇与无后顾之忧的生活环境都是必要的,但绝非全部因素。能否留住人心,能否人尽其才,关键还在于,要深刻认识、自觉遵循人才成长规律,营造尊重人才、见贤思齐的社会环境,还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工作环境。

  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不只适用于引进的人才,也同样适用于本土培养的人才。万世万物,皆有内在规律。尊重规律,则事半功倍;违背规律,很可能一事无成。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首要的一条,就是要创新人才发展体制,坚决破除一切不利于人才成长、人才流动、人才使用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性障碍。

  《论语·里仁》中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的这句话,至今仍是一个相当高的标准。可以说,一个见贤思齐的社会环境,必是尊重人才的环境。从人的幸福指数来看,外在的物质与生活待遇,只是一方面的因素,身份认同,能否得到尊重等,都将影响到其内心的愉悦程度。换句话说,一个能留得住人才的环境,首先得是尊重人才的环境。

  要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既要鼓励创新,也要宽容失败。创新的事业往往是高风险的事业,很有可能遭遇失败。鼓励创新与宽容失败之间,其实就存在着辨证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宽容失败,正是对创新事业的鼓励。

  总之,“千人计划”渐见成果,这是一件大好事。引智引才的工作仍将继续,与此同时,关注留住人用好才,同样深具意义。

(责任编辑:glia)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