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神经科学 > 神经心理

成长需要上好“幸福课”

时间:2006-05-21 17:07来源:厦门晚报 作者:admin

   英国惠灵顿中学将开设“幸福课”,让学生学习处理人际关系、保持身心健康以及正确实现理想的方法。学校老师安东尼·塞尔登说:“学校的首要目标是要让青少年成为幸福并有安全感的人。过度追名逐利会让现在的年轻人难以产生幸福感。我们应该让孩子们明白,富有并不一定意味着能够享受到幸福。”

  这“幸福课”开得好,我们的孩子同样需要“幸福课”,只是幸福的内涵有所不同。2004年南京曾做过一次调查,调查对象是2500名学生。结果显示,有5.85%的孩子有过自杀计划,自杀未遂者达到1.71%。在非致命性自杀行为中,五年级学生有自杀意念的达18.16%,初中生接近24%,高二学生则升高为37.93%。调查表明,孩子们的“幸福指数”不高,而且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幸福感越少,“幸福指数”越低。当时诸多人认为教育要从生命教育出发,看了英国这所学校开设“幸福课”之后,笔者顿悟:生命教育缺乏固然是实,更重要的是缺乏“幸福教育”。

  你看,孩子们的幸福环境何等的差!无论家庭、学校,好像都要跟孩子们的快乐过不去。奥赛班、重点班从幼儿园就开始了,音乐、舞蹈、外语等“特长教育”更是接踵而来,考级、拿奖、上好学校成了孩子们挥之不去的阴影。然而,古今中外的教育道理却说,游戏是孩子们的天职,是成长过程中的“实践课”,但在时下近乎奔命的成长过程中,要挤出点“幸福感”真困难。不少老师和家长一谈起孩子的生活,都一脸苦相:知道这么做是摧残孩子,却不得不做,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承担教育责任的师长们,似乎总在为孩子们未来的“幸福”着想,可总在制造孩子们的痛苦,甚至“生产”不幸。

  但越是缺乏幸福感,越没有幸福环境,越需要补上“幸福课”。生长在中国的孩子们,在当前特定的教育环境里,需要长者站在他们的需要上,研究一下他们的幸福问题,或者指出一个方向,或者提供一个参考,将前人的幸福观讲给他们听听,但这不是核心内容,最重要的是传授获取幸福的方法,对幸福有自己独特的认知。

  并不指望“幸福课”一步到位。幸福教育可能开得很机械,甚至很乏味,这不要紧。提出幸福的问题,讲了得到幸福的方法,总比对幸福不闻不问甚至排斥要好。所以肩负一个或一群孩子教育重任的师长,有必要启发孩子寻找适合他们自己的幸福,培育更适合社会需要的幸福者,这比什么都关键。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1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