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青春中难以承受之抑郁

时间:2006-08-05 08:10来源:新民晚报·新民网 作者:admin 点击: 202次

  关注抑郁症低龄化倾向

  “郁闷!”“我要得抑郁症了。”这类情绪化的表述渐渐耳熟能详。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变革,制造了精神重压,抑郁症成了“时代病”。而提前预支对于竞争的恐惧,使抑郁症日趋年轻化。今天,人类需要怎样的智慧,才能获得内心的幸福和安全感,也许是最值得关注的话题了。

  1 小刘三次自杀,割腕疤痕触目惊心

  小刘姑娘左手手掌与腕部的衔接处有一道2寸长的伤痕,像条粉色的大蜈蚣匍匐在那里。她拉拉护腕盖上伤疤,浅浅一笑,说:“我想去整形,不知能否做掉。”

  不到一年中,她自杀三次,所幸都被抢救回来。第一次被家人发现时,她已完全失去知觉,一整瓶安眠药令她深度昏迷。“洗胃导管是我当医生的父亲动手插的,急诊室里还躺着跟我情况相似的年轻自杀者,医生大概是见得太多了,不当回事。”

  24岁的小刘因感情问题患上了抑郁症,“以前喜欢吃的东西都没了味道,出去玩也没精神。朋友看韩剧都说有趣、可乐,我就是笑不出来。成天胡思乱想,觉得自己像条蛀虫,一无是处,不如死了算了。”她曾去一家三级甲等医院就诊,医生简单询问几句,开了一大堆药。“从医院回来,我更加绝望,好像完全被社会抛弃了。”

  不到半年,小刘又走上绝路。这次是用水果刀割开了手腕。她静静地躺在床上,等鲜血流完。为女儿悬着心的父母,再度把她从黄泉路上拉回。父亲带她去了徐汇区精神卫生中心,单怀海医生说:“我会帮助你,你要相信自己一定会好的。”简单的开场白,让小刘感到温暖,她不禁泪流满面。

  经过几次心理门诊和药物辅助治疗,小刘的病情有了一些好转。但她没有坚持治疗,歇歇停停,重新陷入认知上的怪圈。三星期前,她又吞下一瓶安眠药,留下遗书:“希望不要救我。”唯一的恐惧是“变成植物人”,让父母受伤害。

  万般无奈之下,刘爸爸又向单医生求助。单医生上门给她做了心理辅导,希望她能坚持不断地治疗较长时间:“她的心理严重紊乱,必须坚持用药与心理辅导相结合,才能见效。”

  2 企业家捏鸭脖,抑郁也会传染

  成年人的抑郁症和抑郁障碍多由社会文化因素引发。学业困惑、失业、失恋、家庭变故、事业受挫、自然灾害等,都会成为发病诱因。现代人的神经绷得过紧,变得很脆弱,稍有偏差便不堪一击。对于青少年,学校和家长过高的要求,也会让他们提前预支未来社会的竞争压力,抑郁症年轻化将愈演愈烈。

  精神卫生专家指出,多数人在一生中至少会患一次抑郁症,或产生短暂的抑郁感,犹如一次“心灵的感冒”。但这种精神障碍过早地呈现于含苞欲放的年华,不是正常现象。

  此外,抑郁感也并非受挫和所谓失败者的“专利”。一些学业和事业的成功人士,往往也会抑郁。有个年轻的企业家因对下属4名干部不满,深感郁闷,继而出现失眠、缺乏食欲等症状。后来,他叫人买来4只鸭子,每天捏鸭脖子出气。一位精神医生告诉记者这个故事时说,这个企业家很聪明,知道自我调节,化解抑郁。在抑郁感出现时,人们应当懂得自助,首先要“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鲜为人知的是,抑郁症还会“传染”,传播媒介既非病毒,也非细菌,而是无形的情绪。研究显示,至今还很少有人对抑郁症有免疫力。一个家庭亲人突然离去,全家都会郁郁寡欢。有家公关公司一个职员患上严重抑郁症,同事中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情绪低落症状。常年在电波中开导听众心理问题的午夜节目主持人突然自杀,与他积郁了太多负面故事不无关系。而在校园里,学生群体性情绪低落或烦躁的症状,更是常见现象。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少儿精神科主任杜亚松博士,在给自闭症患儿诊治过程中,还发现不少年轻妈妈也染上了抑郁症,有的甚至想抱着患儿一起跳楼,情绪非常绝望。

  3 校园一些地点被冠名“自杀地带”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表明:10%的抑郁症患者有自杀倾向,20%的抑郁症患者最终以自杀结束生命。在我国自杀和自杀未遂的人群中,抑郁症患者占了50%-70%。如今,15岁至35岁人群死亡的第一位原因是自杀。

  今年2月,广州某高校10天之内连续发生4起大学生自杀事件。去年上海某名校一女硕士跳楼身亡,之后她的母亲也染上抑郁症,有轻生之念。还有更多未被公开的校园自杀事件。一些高校校园的某幢楼或一片树林被冠名为“自杀地带”。如花一般娇艳的生命顷刻间以残酷的方式陨灭,令人扼腕。

  小刘姑娘对记者说:“我第一次自杀被抢救过来后,急诊医生并没有留下我的任何资料和线索,也没有进行过回访,求死的念头一直在我脑子里盘旋。”

  近年上海有一批精神卫生专家、高校心理咨询教师和研究人员,对自杀干预展开了研究。去年本市召开了第三次预防自杀研究会议,有专家提出,应该建立对自杀未遂者的跟踪随访制度,给抑郁症患者提供及时的治疗和心理辅导,避免惨剧再度发生。但专家们自发组织的学术交流中提出的管理方向和措施,还需得到主管方的重视才能付诸实践。

  单怀海医生告诉我们几个成功干预的实例。大一学生小杨,对新环境和集体生活很不适应,产生了抑郁感,军训时遭到教官训斥后,竟起了轻生念头。幸而被父母及时发现,在第一时间里找到医生,他才得到了及时的心理救助。经过多次辅导,小杨最终走出抑郁障碍的困境,可以和其他同学一样正常学习了。白领魏小姐连续失眠8个月,情绪极度低落,每天都不停地自问:“我今天还活得下去吗?”家人甚至不敢让她靠近窗口和阳台。经过一年的心理疏导和药物治疗,她的病症得到了很大改善,还勇敢地站到电视镜头前诉说求医过程,鼓励患有抑郁症状的人及时诊治,呼唤社会对抑郁症病患给予关怀、宽容和重视。

第[1][2]页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