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四川省在全国第一个提出振兴中医;目前,我省中医医疗机构和中医从业人员均居全国第一;去年中医药产值居全国第二……
何桥君本报记者石小宏10月25日,总投资4亿元的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外科综合大楼开工建设。这座迄今我省投入最大、设备最全、服务最广的中医大楼,3年后将为更多群众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省中医药管理局负责人告诉记者,1984年,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之称的四川,在全国第一个提出振兴中医;20多年来,我省中医医疗机构从77个发展到207个,全国第一;中医从业人员从4万人增加到10万人,全国第一;县及县以上中医机构年门诊量达1500万人次,覆盖农村人口3700万人;中药产业产值从第22位升至全国前茅,多数时间保持在前三位。 医疗机构延伸3700万农民受惠 20年前,我省中医药医疗机构大多是个体、集体或大医院的综合门诊部,几乎没有上等级的中医医疗机构。 如今,全省12所三级中医医疗机构和80多所二级医疗机构,正为越来越多的群众提供服务。 其中一个亮点是:2003年10月,装修古朴的成都中医名医馆正式对外开诊。这所汇集40多名国家、省、成都市名医的中医馆,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科类最全、人才最多的中医馆。 目前,我省以143个县级中医院为龙头,在全省72%的乡镇卫生院设有中医科(室),在50%的村卫生站提供了中医药服务,受惠农民总数达3700万人。以“简、验、廉、便”为特点的中医,尤其受到农民的喜爱。 随着中医医疗技术的长足发展,我省中医临床专科专病治疗、服务方面进入全国领先水平,中医骨伤学科、急症学科、眼病学科、妇科学科、针灸学科、五官学科等在全国也处于先进水平。 人才技术支撑产业大发展 去年7月13日,来自仪陇等25个县的700多名乡村医生,第一次走进了成都中医药大学的课堂。在这里,他们免费接受中医药知识和临床技术的培训。 把目光放在更基层的医护人员身上,让他们受训后更好地服务当地群众,是我省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一个亮点。接受这样学历培训和基层骨干培训的乡村医生已达13000多人。 作为中医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关键,高等教育受到重视。目前,泸州医学院、川北医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等省内高校均开设了中医、中西医结合、中药学等高等教育专业,拥有博士授位点16个、硕士授位点24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博士后工作站3个。此外,省内还有7所中医药中等专科学校。学校在读生达6万多人。众多的中医人才培养基地,为我省培养中医后备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005年,我省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要求,以项目为纽带,集合省级中医药科研、教育、医疗和企业的人才、设备和科教条件,成立四川省中医药科教集团,为中医药联合攻关、优势互补、高级科研人才培养构筑了一个高平台。这为我省的中医药科研与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我省中医药科研和开发能力在全国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创造了条件。现在,全省有5所独立建制的中医药科研机构,有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中科院成都分院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等具有较强教学、科研实力的科研机构20余家,还拥有国家中药GCP中心、国家中药GLP中心、国家天然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3个国家级研究开发中心。 建成的国家中药GCP中心,承担了132项中药新药临床试验任务,现已成为我国主要的中药新药及天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之一。省中药验方筛选中心,在中药验方筛选的方法学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中药新药研究开发中心启动新药研究32项,接受企业委托咨询服务120多项,获国家药监局新药临床研究批文和新药证书14项。 近10年来,我省研制了150多种中药新药,其中80%是自主研发的。组织实施“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研究工程”和“中医防治疾病优势领域研究工程”,前者涉及课题34项,涉及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病毒性肝炎、难治性肾病等病种,后者涉及课题49项,涉及颈椎病、骨质疏松、类风湿关节炎等骨科疾病和痔瘘、脏器纤维化、抑郁症等病种。“十五”期间,有50项科研项目获省科技进步奖。科研水平的提高,为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撑。 自1999年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四川)基地建设全面启动以来,我省中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并不断壮大。现在全省有91家中药生产企业通过GMP认证,1354家药品经营企业通过GSP认证,有中药饮片加工企业90多户。2005年中医药实现总产值92亿元,占全省医药产业的一半以上,居全国第二位。 中医药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民增收。目前全省有20多个中药示范栽培种植区,种植面积达300万亩。 (责任编辑:泉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