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神经科学 > 研究进展

中国生物做大做强 人才与政策必不可少

时间:2010-02-24 00:00来源:科学时报 作者: 点击: 4次
  生物产业是一个多么美妙的词啊,记得1980年高考决定选择专业的时候,生物学这个美妙的名词就深深地印入了我的大脑中。30年过去了,生物学早已成为中小学课程中的必修课,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开设了生物学专业。然而,一方面全球都在热议生物技术产业革命的到来,另一方面,每年大学培养的生命科学领域的人才仍在大量出国,而生物学专业毕业的大学本科生,如果不去考研的话,80%甚至更高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这是怎么啦?



  显然这与中国目前的经济、社会状况不相称,我们的生物产业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这是个一言难尽的系统和复杂的问题。从10年前呼吁制定产业政策开始,直至今日,中国生物产业的核心问题仍没有解决。要想发展生物产业,就必须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去认识生物技术产业的规律与特点。



  生物技术产业到底有什么特点呢?这里仅仅列举出两个关键的特点。其一,生物技术产品的研发具有一个相对较长的周期,而且投入较大。一类新药的10年周期和一般生物技术产品3至5年的开发周期,与IT产业产品3个月到1年的开发周期是无法比拟的。其二,生物产业对人才的门槛要求较高。IT产业的领军人物平均创业年龄在30岁左右,而生物技术产业领军人物的创业年龄平均会接近40岁左右。究其原因,生物技术领域的人才培养周期较长,一般来说,研究生毕业之后平均具有5至10年的实验室功底,才能具有足够的经验和独立开发能力。换言之,生命科学是一个智力与体力、理论与实践结合得较为紧密的领域,来不了半点纸上谈兵。



  要解决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问题,就必须围绕这一产业的核心要素着想,即技术、资金、人才、管理与政策。而这些要素中,处于核心的仍然是人才问题。一方面,我国人口众多,人才资源丰富,而另一方面,在生物技术产业领域为什么又人才短缺?我们的人才都哪里去了?



  一是80%以上的生物技术优秀人才继续出国并滞留海外。不仅仅是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而重要的是有适合于他们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余下20%在哪里?在中国的大学和研究所里作研究、做教授。究其原因,是国家给予了进入大学的人才政策上的保障和物质上的保障。在过去的短短5年间,我国每一所像样的大学都聘请一批海外归来的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领域内的人才。缺少高层次的、可以领军的创业人才仍然是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第一个重要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政策问题。政策的适合与否决定了人才的去留走向,政策同样也将影响资本的流向。当我国经济以10%左右的幅度增长时,某些经济领域,如房地产领域和某些服务业领域等等的增长可能在以百分之几十的速度增长。当一些资本年初投入、年末就可以收益的时候,又有什么资本愿意投入到具有较长研发周期的生物技术项目中去呢?在目前的国情下,我们的本土资本都是追求短期利益的,当有大量短线快速和较高收益的机会存在时,又有谁愿意投向5年之后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见到效益的项目中去呢?



  这也怨不得这些本土资本,资本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是规避风险的。显然,在这样的时候,宏观调控的国家政策性导向就非常重要了。这一点,西方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很多,尤其是北美洲的经验是可以借鉴的。



  在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5个核心要素中,人才的要素居于核心,由于人才承载着技术与管理乃至资本。然而要想吸引、留住和培养出具有企业家素质的领军型人才,显然需要与之配套的政策,包括国家的与地方的。故此,政策便成了中国生物产业能否大发展的核心了。 (责任编辑:glia)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