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热点聚集 > 科技评论

委员代表热议:重大专项经费为何频遭缩水

时间:2010-03-10 15:53来源: 作者:

  “因为审批账号等程序,许多2009年启动的民口重大专项课题经费,至今也没有见到影子。”“两会”期间,针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中的经费管理问题,“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重大专项专职技术负责人邬贺铨忧心忡忡。

  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马大龙委员也有相同的困惑:科研经费到位为什么滞后一年有余?他参与了“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专项的一个课题,“项目2008年10月通过评审,今年是2010年了,还没有拿到一分钱”。

  “重大专项实施确实加快了。但它也是个新鲜事物,周期长,投资巨大,管理层次多……我们面临的是全新的管理方式,这包括经费管理和组织协调等各个层面。”

  实施重大专项,是政协委员这几年常议常新的热点话题,因为前无经验可循,所以需要“摸着石头过河”,进行体制机制的探索;同时,因为它有可能成为改革的突破口和模本,因此也承载着科技人员太多的希冀。

  经费遭大幅调减,理由让人哭笑不得

  除了重大专项经费到位严重滞后,最让课题承担者“闹心”的,是经费经常严重“缩水”。马大龙介绍,目前科技重大专项财务预算审查,要经过科技部和财政部聘请的两批专家双重审查。因为这些审查专家学术背景不同,并且审查时没有明确的科技重大专项财务管理规定(2009年9月底财政部才颁布《民口科技重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不仅审查周期长,而且往往依据一些随意性很大的理由,大幅调减经费预算。

  预算评审的科学性遭到了质疑。参与专项的委员大都曾遭遇匪夷所思的诘问:

  ——新药临床试验,要求100例病人,评审专家说,为什么不减到50例?

  ——动物试验必须要纯种狗(不能使用个体差异很大的杂种动物),审查的人说,为什么不买最便宜的杂种狗?

  ——要在预算中精准地预测若干年后,何人、何地、开何会?

  ——试剂要最廉价的,申报课题经费的使用说明要细化到何种试剂、何公司产品及仪器型号……

  类似减少预算的理由,让内行人哭笑不得。“如此繁琐,是不可能预测的。预算,要按照科学规律办事。”据马大龙了解,民口科技重大专项2008年、2009年启动课题(项目)经评审审定预算调减率19.2%。也就是说,有近1/5的预算经费被“缩水”。

  财务管理部门与科研承担者本是合作者,却渐渐演化成“猫和老鼠”的关系。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闵庆文道出了苦衷:“项目要求不能将人员费列入正常开支中,势必出现预算作假,或者是逼迫科研骨干人员另外申请能够支付工资性收入的课题,而不能全力投入专项研究。”

  马大龙认为,目前重大专项设立间接费用和不可预见费用的改革,开了一个好头,但仍需进一步改善经费管理办法,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机制。如简化经费预算审查程序,防止多重财务预算审查,按照不同类型的重大专项分类管理,根据科学研究存在不确定性的特点,允许编制有一定偏差范围的预算科目等等,关键在于加大经费使用中和使用后的监督检查,严格问责制度。

  

 


 

(责任编辑:glia)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