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神经科学 > 研究进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小项目做出大成果

时间:2010-03-18 00:00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 点击: 9次
  “对于我们来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项目支持不仅仅是钱,更促进了一个学科的发展,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谈起基金委,重庆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主任王智彪颇有感慨。    



  一个项目带动一个学科  



  今天的王智彪是业界知名的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简称“海扶超声聚焦刀”)的研发者,而20多年前,当他从一名妇产科医生转而开始研究“海扶超声聚焦刀”的时候,似乎并不能得到太多认同。  



  1988年,王智彪在超声对胎儿的安全性研究中偶然发现,一定剂量的超声对胎儿有影响。“能否将这一负面效应运用于疾病治疗,比如肿瘤?”  



  “不知道失败过多少次,不是聚焦不到体内特定部位,就是把动物皮肤都烧伤了。”王智彪不避讳当初的茫然。1993年,当他带着“超声波终止早孕的实验研究”来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申请项目时,没想到经过专家评议获得了资助。那个6万元的基金项目给了他莫大的鼓舞和信心,“为了不辜负大家的希望,我一定要认真做。”他下定决心。  



  创新的思想“火花”在经历了长达8年、数万次的实验之后结出硕果:1996年,王智彪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聚焦超声“生物学焦域”的概念,奠定了超声治疗学的理论基础;进而又创立了超声治疗剂量学理论,解决了超声治疗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一系列难题。1997年,“海扶超声聚焦刀”在重庆诞生并用于临床,成功实现了世界首例恶性肿瘤的超声治疗。  



  现在,超声治疗已从恶性肿瘤扩展到良性肿瘤和非肿瘤性疾病如子宫肌瘤的治疗,并成功研制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声治疗系列设备。据统计,受益于这项技术的已有几万人,病种涵盖肝癌、骨肿瘤、乳腺瘤、软组织肉瘤、子宫肌瘤等,年龄跨度为16岁至80岁(治疗时为5岁至70岁)。  



  “这不是我个人和团队的成绩。”王智彪说。从1993年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发改委给予了“海扶超声聚焦刀”近千万元科研经费的支持。1996年,科技部将“海扶超声聚焦刀”列为国家“九五”攻关重点项目,投入了200万元,这些经费给处于艰难时期的海扶团队以极大鼓舞。近年来,王智彪及其研究团队又先后承担了40余项国家级重点项目,其中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各类项目共20多项。  



  “从超声终止早孕到治疗肿瘤,从离体试验到活体实验,从小动物实验到大动物实验。每一次关键性进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都给予了很好的支持,为该项目的成长培育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王智彪说。  



  杨培增的经历与王智彪几乎同出一辙。1987年,还在原中山医科大学读博士的他在导师指导下选择葡萄膜炎为研究对象。这种顽固的眼科疾病的发病机理至今还不清楚,其种类又有上百种之多,加之其临床表现各异,使诊断治疗异常困难,我国大概有300到500万人罹患该病。当时国内没有关于该病的详细资料,公众甚至眼科医生都没有意识到其严重性。  



  “1991年当我从基金委获得第一个青年基金的时候,拿到4万元,买了一台电脑,也感受到鼓舞和坚定了信心。”现在,杨培增已完成400多万字的3本专著,整理了他所接触的大量病例,梳理了不同类型葡萄膜炎的诊疗方法,成为国内治疗葡萄膜炎的第一人。全国23000多名眼科医生中约有20000人听过他的讲座。  



  基础研究与产业化互相促进  



  “很多人认为产业化后就不用搞基础研究了,这是个错误认识。”王智彪认为,来自国家的基础研究项目支持促进了“海扶超声聚焦刀”的产业化进程,而创新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又提出了更多基础研究课题,因而形成良性互动。  



  1999年,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庆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及科研人员合作成立了重庆海扶(HIFU)技术有限公司。自此,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重庆海扶技术有限公司三方构建了产学研联动的技术创新体系。  



  在重庆医科大学,医学超声工程研究所、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生物医学工程系和海扶公司是四块牌子一套人马。研究所主要进行基础研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要负责成果转化;海扶公司负责设备生产和销售;重庆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为超声治疗技术和设备发展不断培养后续人才。  



  此外,全球各海扶中心将设备应用于临床,不断改进并完善治疗方案,并将临床中遇到的问题返回到实验室进行基础研究;而经国家卫生部批准的全国唯一HIFU临床培训基地,则完成对超声治疗设备操作医师的培训,并颁发国家教育部授予的HIFU医师资格证书。  



  “我现在面临的基础研究肯定是10年前的10倍,临床应用中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所以更需要加强基础研究。我们2008年申请的基金委的一个重点项目就是从临床中得出来的,这就是产学研的好处,也是我为什么强调医疗器械应该来自医科大学的原因。”王智彪说。  



  成长的不仅仅是技术  



  “海扶已培训大型设备操作人员近百人,小型设备操作人员上千人,我们不光发展了技术和产业,更培养了一支队伍。”王智彪兴奋地说,“而且,我们的团队也在不断壮大,从最初的3个人发展到现在的78人,在这里,研究生都能有几百万元的设备做实验。”  



  和王智彪一样,重庆医科大学影像学研究所所长王志刚同样在项目中带出了一支好队伍。“王志刚老师最大的成就是培养了一批人才。”在学校,同事们都这样评价他。  



  2003年,该所的“超声微泡造影剂介导靶基因治疗梗死性血管病及机制研究”课题获得基金委的支持。从2004年开始,该所开始了对各种超声造影剂的制备研究,包括脂质材料、高分子材料、白蛋白、液态氟碳等多种粒径可控的造影剂。在此基础上,利用造影剂作为载体,携带药物/基因进行治疗研究,领域涉及心血管、消化科、妇产科、神经外科、眼科、泌尿外科等多个学科,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面上、青年基金20多项,深入进行了“超声分子显像”研究。  



  迄今为止,国内所有医院使用的都是一种进口的超声造影剂,每只造影剂卖到700元。目前,王志刚团队研制出的超声造影剂已通过大量动物实验证实,效果良好。  



  因为该研究所的研究在国际上引起反响,其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也日益频繁。第十一届世界超声大会中有2人进行会议论文发言;在第十二届世界超声大会中有1人作大会专题报道,3人进行会议论文发言,出版学术专著16部,培养博士后4名,博士生研究生17名,硕士研究生近50名。 (责任编辑:glia)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