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神经科学 > 研究进展

生活中的智慧 :从“青霉素”说起

时间:2006-04-19 10:10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bioguider 点击: 270次
  英国细菌学家旨莱明(ALEXAMDERFLEMING,1881—1955),1901年考入圣玛利医院,毕业后留在细菌学实验室,致力于寻找有效的抗菌药物。他最早并不认为能从微生物中找到,而是花了许多精力研究眼泪中的溶菌酶,但收获不大。在走了20多年的弯路之后,1928年他惊喜地发现,在培养葡萄球菌的平底器皿中,被青霉菌污染的周围,竟没有葡萄球菌菌落。这显示青霉菌能分泌一种杀灭葡萄球菌或防止其生长的物质。他把这种物质称为“青霉素”(早期的中文译名为“盘尼西林”是英文PENICILLIN的音译)。从此,他转变了习惯性的研究思路,开始了“以毒攻毒”的研究历程。后来,英国病理学家弗洛里和德国生物化学家钱恩,肯定了“青霉素”的治疗价值。3人共获1945年诺贝尔奖。看来思路创新对新药研究也是十分重要的。  

  2003年4月19日,我写过一份《关于加强“非典”科研的建议书》,其中有这么一段:“前几年闹‘流感’的时候,听说年年有新的流感病毒传入,因此,预防药的研究、实验、试用、批量生产到广泛使用,总要滞后一段时间。我当时曾经闪过一个念头,这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办法能否改变一下,即预防药的研制能否超前?建议专家们做些根本性、规律性的研究,例如这次冠状病毒的新变种,跟原来的冠状病毒有什么区别?这种变异是怎么产生的?跟用药有没有关系?用什么办法可以阻止或延缓它的变异过程?这样,就能为超前研制预防药提供宝贵的时间和可靠的理论根据。”这也是出于转变习惯性科研思路的考虑。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3)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