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神经科学 > 研究进展

创新从单兵转向协同

时间:2013-05-16 11:25来源:龙虎网-江苏商报   作者:未知

闭门造车搞创新,单兵作战的力量总是有限的。

  日前公布的教育部“2011计划”首批名单,入围的牵头高校中,14个入围的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有3个由3所在宁高校牵头或参与,分别是南京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据悉,“2011计划”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985”之后,第三个重大战略工程,于2012年5月7日正式启动。

  4年为一个评估周期

  据介绍,全国高校共有170家左右协同创新中心申报“2011计划”,最终14家胜出。申报分四类,分别是面向科学前沿类、文化传承创新类、行业产业类和区域发展类。南京上榜的3个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包括: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类),由南京大学牵头;江苏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面向区域发展类),由南京工业大学牵头,南京邮电大学等参与;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面向科学前沿类),由南京大学牵头。

  和“211工程”“985工程”不同,这次国家重点扶持的不再是某一所大学,而是一批跨界式的新型主体协同创新中心。“2011计划”的另一个重大改变是取消了终身制。对入选的协同创新中心,每4年为一个评估周期,将对其人才培养、资源整合、科技成果转化、对行业产业的支撑作用以及国际影响力进行综合评价。如果目标完成且国家有进一步的需求,才能进入下一个周期。

  高校联手企业一起攻关

  首批入选的全国14个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从牵头或参与高校看,有不少既非“211”,也非“985”,如南京工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但这些高校通过抓住与地方协同创新机遇,多年来持续努力,在自己擅长的学科领域把产学研做得有声有色,“2011计划”也因此被称为“产学研2.0版”。与以往高校申报国家科研项目不同,“2011计划”申报要求把项目、课题与国家、地方发展结合起来,并做出实效。

  “2011计划”的全名为“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初衷是突破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实现1+1大于2的目标;此次“2011计划”名单上列出的首批14个协同创新中心,关键点亦在“协同”创新不是让高校单干,而是联手其他单位一起攻关。

  目前,包括江苏及南京在内,一批大型骨干企业也实质性参与到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发展中。如,由南工大牵头的江苏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一手与扬子石化、天冠集团等企业“协同”,一手与苏南、苏中、苏北等地市县“协同”,构建协同创新平台和机制,为江苏、南京等地方的产业转型升级服务,打造国内生物与化学制造领域基础研究与应用结合最紧密、产业化成果最多的协同创新中心。由该中心孕育的学科型公司,如南京同凯兆业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去年在南京扩建投产的300吨核苷酸生产线,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核苷酸供应链,也是南工大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产学研示范基地。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