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新研究强调了睡眠、昼夜节律与精神疾病之间的关键联系,表明睡眠和生物钟的紊乱可能引发或加剧心理健康问题。该研究指出,睡眠-昼夜节律紊乱在所有精神疾病中普遍存在,并强调了通过整体治疗方法解决这些因素的必要性。 研究还强调了新型治疗方法的潜力,例如光疗和失眠认知行为疗法(CBT-I),以改善心理健康结果。这项研究结合了国际团队的见解,标志着通过关注睡眠和昼夜节律科学来理解和治疗精神疾病的重要进展。 关键发现
研究背景根据一项最新研究综述,睡眠和生物钟问题可能引发或加重多种精神疾病。这篇综述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指出更好地理解睡眠、昼夜节律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可能为缓解心理健康问题提供新的整体治疗方法。 “睡眠-昼夜节律紊乱是所有精神疾病中的普遍现象,而非例外,”南安普顿大学的Sarah L. Chellappa博士表示,她是该综述的资深作者。“失眠等睡眠障碍在精神疾病的发展和维持中的作用已被广泛研究,但我们对昼夜节律紊乱的理解仍显不足。” 研究方法来自南安普顿大学、伦敦国王学院、斯坦福大学等机构的国际研究团队,探讨了关于睡眠和昼夜节律因素的最新证据,重点关注患有精神疾病的青少年和年轻人。这一群体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期,同时也是睡眠和昼夜节律最易受到干扰的阶段。 主要发现
潜在机制研究人员探讨了精神疾病中睡眠-昼夜节律紊乱的可能机制。青春期期间,睡眠模式的生理变化与行为变化(如晚睡、上学日睡眠减少和周末补觉)相结合,可能导致生物钟与睡眠-觉醒节律之间的错位,从而增加睡眠障碍和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 此外,基因、光照暴露、神经可塑性等因素也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作用。例如,具有较低活动水平变化的遗传倾向的个体更容易经历抑郁、情绪不稳定和神经质。 新型治疗方法
研究意义Chellappa博士表示:“总体而言,心理健康研究正处于利用睡眠和昼夜节律科学巨大进步的有利位置,并将这些进展转化为对精神疾病的更好理解和治疗。” (责任编辑:泉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