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神经科学 > 研究进展

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作用机理?

时间:2022-08-29 04:52来源:生物大咔 作者:泉水

我试着回答一下。

首先,突触前抑制,发生的部位是在突触前膜,电位是去极化(考点)。那理解的难点在于,既然是去极化,为什么还表现的是抑制功能呢?关键在于,电位变化的幅度(峰值)。这里有个知识点,动作电位变化幅度大,囊泡递质释放多,对突触后膜影响大(踩油门);电位变化幅度小,囊泡递质释放少,对突触后膜影响小(松油门)。

详细理解如下。

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是-70mv,如果,单纯的只有兴奋性纤维放电,产生去极化,电位达到+20mv,那么幅度是90mv。

如果来了个突触前抑制,抑制性纤维放电,早于兴奋性纤维放电,达到部分去极化,注意,是部分,电位从-70mv变成-60mv。之后,如果还想达到+20mv的阈值,那么幅度减少成80mv,因此,释放的递质减少,产生了一个所谓突触前抑制的效应。

突触后抑制电位是超级化,这个相对好理解。

突触后抑制,包括传入侧枝性抑制回返性抑制

传入侧枝性抑制,简单的理解就是,一根纤维会发出侧枝,主枝兴奋一个神经元,侧枝同时抑制另一个神经元,最终实现使不同神经元协调工作的目的。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屈肌反射,屈肌收缩的时候,伸肌舒张。

回返性抑制,简单理解就是,一根纤维下传兴奋下面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同时会回返抑制发放信息的中枢,也就是控制下面的部队,还控制了司令部。

另外,所谓兴奋性神经元,抑制性神经元,这里是根据它对后面的效应器啊神经元啊产生的作用而分类的。产生兴奋作用的,就叫它兴奋性神经元,反之亦然。而具体是兴奋还是抑制,依赖于递质-受体相互作用后离子通道开放情况。

同一种递质,在不同地方,发挥的作用不同。比如乙酰胆碱,有的表现为兴奋(在消化道),有的表现为抑制(在心肌)。

一个神经元可以有多种神经递质吗?

之前很长时间认为,一个神经元内只存在一种递质,其全部的神经末梢均释放同一种递质。也就是所谓的戴尔原则(Dale’s principle)。

后来,随着实验方法的进步,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发现,一个神经元内可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递质,这种现象被叫做递质共存关于递质共存的生理意义,一直以来尚未清楚了解。没去查文献,不知道现在有没有新进展,如果有知友大神知道,诚请指教。

谢邀。不对之处,欢迎拍砖。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发布者资料
147seo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高级会员 注册时间:1970-01-01 08:01 最后登录:2022-09-04 23:09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