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上述外,对怀疑因禽流感死亡的患者,肺组织样本检验也相当可靠。 本刊记者根据专家采访整理 人禽流感诊断标准异同 11月23日,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人禽流感诊疗方案(2005版)》进行了重新修订。 在修订版中,对人禽流感的确诊标准为:“流行病学接触史和临床表现,从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标本或相关组织标本中分离出特定病毒,或采用其它方法,禽流感病毒亚型特异抗原或核酸检查阳性,或发病初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禽流感病毒亚型毒株抗体滴度4倍或以上升高者。” 这一标准与原标准最大的不同,在于将几种实验方法之间的“且”字改为了“或”字。这意味着,在流行病学接触史和临床表现的前提下,通过任何一种实验方法呈阳性便可确诊人禽流感。 除却放宽了确诊标准,新标准还补充规定,在“流行病学史不详的情况下,根据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特别是从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或相关组织标本中分离出特定病毒,或采用其它方法,禽流感病毒亚型特异抗原或核酸检查阳性,或发病初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禽流感病毒亚型毒株抗体滴度四倍或以上升高,可以诊断确诊病例。” 这一标准的修改与补充,显然与周毛娅病例的确诊过程关系密切。一方面,如按原标准,对急性期死亡的周毛娅,不可能再提取到恢复期血清,也无法进行抗体实验,是无法确诊的。但是实际上,PCR和病毒分离实验提供的实验室证据,已充分证明周毛娅感染了H5N1禽流感病毒。修改后的确诊标准解决了这一矛盾,并与WHO的诊断标准接轨。另一方面,补充标准特别规定,流行病学史不详的情况下也可以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证据确诊。 但是,修订后的诊疗方案在对疑似病例的定义上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除了要有流行病学接触史和临床表现,仍要有呼吸道分泌物或相关组织标本甲型流感病毒M1或NP抗原检测阳性或编码它们的核酸检测阳性者。对相关组织标本甲型流感病毒M1或NP抗原的检测,实质上是针对病毒所进行的蛋白检测方法。 蛋白的检测法是一种常见的针对普通流感病毒的检测法。它可初步确诊感染流感病毒,却无法确诊禽流感。而编码它们的核酸检测,指的就是确诊禽流感的方法之一——PCR核算检测法。如是,比照世界卫生组织及其他一些国家,如泰国、越南的标准,中国的疑似标准属偏严。 另外,修订版本的人禽流感诊断标准中,在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增加了一个新项:“临床诊断病例”。这项内容规定:“被诊断为疑似病例,但无法进一步取得临床检验标本或实验室检查证据,而与其有共同接触史的人被诊断为确诊病例,并能够排除其它诊断者。”按照新的诊断标准,12岁女孩贺茵可被定性为“临床诊断病例”。当然,这与确诊病例仍有不同。 另据世卫驻华代表处新闻官罗迪亚透露,世卫目前也正在进行内部讨论;是否要修改有关的确诊标准,主要是针对有显示流行病学史和接触史但无法获得实验室确切诊断的死亡病例。在贺茵案中,根据世卫的标准,由于缺乏确切的实验室检测证据,不能判定为确诊病例。 (责任编辑:泉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