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关键发现
研究背景雌性哺乳动物(如啮齿类)仅在生育期接受交配尝试,而在非生育期则主动拒绝雄性。尽管控制性接受行为的大脑区域已被广泛研究,但主动拒绝行为的机制尚不明确。 “性拒绝不仅仅是缺乏接受性,而是一种主动行为,”研究资深作者、CF神经行为学实验室负责人Susana Lima解释道。“雌性会表现出防御行为,如逃跑、踢打或推开雄性。我们希望了解大脑如何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为状态之间切换。” 研究焦点研究团队将目光投向前腹内侧下丘脑(VMH),这是一个较少被探索的区域,特别是对孕激素敏感的细胞。孕激素水平在生殖周期中波动,这些神经元是研究雌性大脑如何在周期中切换接受与拒绝行为的理想对象。 “理解这种切换机制有助于我们了解大脑如何整合来自环境和身体的信号以塑造行为,”第一作者Nicolas Gutierrez-Castellanos指出。“这是一个鲜明的例子,说明相同的刺激(如热情的雄性)可以引发完全相反的行为,取决于雌性的内部状态。” 研究方法与发现通过光纤光度测定等先进技术,研究人员观察了生育期和非生育期雌性小鼠在与雄性互动时这些孕激素敏感神经元的行为。结果显示,前VMH神经元在非生育期雌性中高度活跃,与踢打等防御行为相关,而在生育期雌性中活动显著减少。 “前VMH中的孕激素敏感神经元似乎是性拒绝行为的守门人,”共同第一作者Basma Husain解释道。“当雌性处于非生育期时,这些神经元高度活跃,促使拒绝行为发生。而在生育期,它们的活动减少,允许交配行为发生。” 神经活动的动态调节为了进一步研究这些神经元如何根据生育状态切换活动,研究团队进行了电生理学实验,测量脑切片中孕激素敏感神经元的活动。 “我们发现,在非生育期雌性中,这些神经元接收更多的兴奋信号,使其更容易被激活,”Gutierrez-Castellanos解释道。“而在生育期雌性中,它们接收更多的抑制信号,降低了激活的可能性。这证明了大脑中神经连接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光遗传学验证为了确认这些神经元的作用,研究团队使用光遗传学技术选择性激活这些神经元。结果显示,即使在生育期,人工激活这些神经元也会引发拒绝行为(如踢打)。相反,在非生育期雌性中用化学药物抑制这些神经元会减少拒绝行为,但不会使其完全接受。这表明控制拒绝和接受的两组神经元协同工作,根据雌性的内部状态产生适当的行为。 “这种设置为大脑提供了两个‘调节旋钮’,”Lima解释道。“这是一种更高效和稳健的方式,确保在受孕可能性最高时进行交配,同时减少交配的风险和成本,如暴露于捕食者或疾病。” 研究意义这些发现与最近的研究一致,表明后VMH中驱动性接受行为的孕激素敏感神经元也经历类似的周期依赖性变化,但方向相反——在生育期活跃,在非生育期不活跃。 “VMH在人类中也存在,并可能发挥类似作用,”Lima指出。“最近的研究表明,在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病理条件下,VMH会发生变化。此外,在发育期间隔离雌性小鼠可能导致性接受性降低,并改变同一脑区的活动,这凸显了VMH的临床相关性。” “我们才刚刚开始了解大脑内部如何协调社会行为,”Lima总结道。“还有很多需要学习,但这些发现使我们更接近理解神经机制和内部状态如何驱动复杂的社会互动,从性行为到攻击行为等。” 关于这项神经科学研究
(责任编辑:泉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