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神经科学 > 研究进展

中山大学肝癌和结直肠癌致癌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

时间:2011-07-19 00:00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作者:
  日前,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谢丹教授研究团队在肝癌和结直肠癌致癌机制和肿瘤标记物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该研究团队发现多梳基因家族蛋白EZH2是肝癌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一个新的肿瘤标记物;EZH2是miR124  靶向作用的关键癌基因,而miR124  则可以通过下调EZH2和ROCK2,抑制肝癌细胞上皮间质细胞的转变(EMT)和细胞骨架蛋白的改变,阻止肿瘤细胞的浸润和转移,提示miR124有望成为肝癌临床治疗中有效的新肿瘤抑制因子。这一研究结果已在大病例的肝癌手术和活检组织中得到了证实;通过EZH2检测,早期肝癌的诊断率和准确性将显著提高。同时,EZH2调控下的下游分子过度表达可以预测肝癌的血道转移,指导临床治疗,延长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和提高生存质量。该团队还首次报道EZH2可与HDAC1/2和Snail形成线性复合物抑制E-cadherin,在肿瘤的浸润转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端粒酶相关蛋白PinX1是肝癌细胞抵抗蒽环类药物敏感性的可靠分子指标,可以指导肝癌的临床化疗。



  在结直肠癌研究中,谢丹教授研究团队发现并确定了新癌基因EIF5A2的作用和地位。这一分子可募集c-Myc到  MTA1基因的启动子区,上调MTA1表达促进肿瘤细胞的EMT,从而增强其侵袭能力。EIF5A2的过度表达与该肿瘤转移密切相关,是临床上评估结直肠癌预后不良的可靠分子标记物之一。



  该系列研究,为深入揭示肝癌和结直肠癌的恶性进展机制,特别是肝癌早期诊断和治疗作了有效探索,为临床诊疗提供了新的线索。



  上述研究结果2011年在国际知名的胃肠病学杂志《Gut》(IF  10.68)发表3篇论著;在肿瘤学有影响力的《Oncogene》  (IF  7.47)  杂志上发表论著2篇;在《Mol  Med》  (IF  5.91)上发表论著1篇。 (责任编辑:glia)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