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项新研究表明,两种看似相反的灵性实践——佛教的禅那(jhāna)冥想和基督教的“说方言”(speaking in tongues)——比以往认为的更具共同点。尽管一种实践是安静且深度专注的,而另一种是情感充沛且富有表现力的,但两者似乎都利用了相同的认知反馈循环,以创造深层次的喜悦与臣服状态。 这项研究由麦吉尔大学精神病学助理教授、Lady Davis医学研究所研究员Michael Lifshitz与莫纳什大学和多伦多大学的合作者共同领导。他们发现了一种称为“注意力、唤醒与释放螺旋”(Attention, Arousal and Release Spiral)的现象——一种能够深化冥想和能量状态的认知循环。 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人类生物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Biology)上,为人类如何培养深度专注状态提供了新的见解。 研究背景尽管佛教的禅那冥想和基督教的说方言在表现形式上截然不同,但它们都旨在帮助实践者进入一种超越日常意识的深层灵性状态。禅那冥想强调通过专注呼吸或其他对象达到内心的宁静与喜悦,而说方言则是一种情感充沛的祈祷形式,通常伴随着强烈的情绪表达。 研究团队通过分析这两种实践的认知机制,发现它们共享一种相似的认知路径,即通过注意力集中、情感唤醒和释放的循环,逐步深化灵性体验。 研究方法为了揭示这一联系,研究人员从美国的佛教冥想静修营和基督教福音派礼拜仪式中收集了第一手资料。他们要求参与者描述在实践过程中注意力与情绪状态的微妙变化,并记录了实践者的大脑活动。 尽管完整的神经生物学结果仍在分析中,但初步发现表明,这两种实践都涉及一种认知转变,使得实践者能够进入一种独特的沉浸式体验。 研究结果研究发现,禅那冥想者和说方言者都进入了一种强化的循环: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个对象上(如冥想中的呼吸或祈祷中的上帝),这会触发一种喜悦感。这种喜悦使注意力变得毫不费力,进而引发一种臣服感,从而深化了整个体验。 Lifshitz表示:“据我们所知,这种螺旋式动态导致越来越深且毫不费力的喜悦,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新颖概念。令人着迷的是,这些截然不同的灵性传统似乎以不同的方式发现并利用了它。” 研究意义
未来研究方向下一步,研究团队计划使用脑成像技术实时绘制注意力、唤醒与释放过程中发生的生理变化。此外,他们还将探索其他灵性实践是否也遵循类似的认知机制。 参考文献Josh Brahinsky, Jonas Mago, Mark Miller, Shaila Catherine, Michael Lifshitz. The Spiral of Attention, Arousal, and Release: A Comparative Phenomenology of Jhāna Meditation and Speaking in Tongues.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Biology, 2024; 36 (12) DOI: 10.1002/ajhb.24189 注:本文内容由麦吉尔大学提供,可能经过编辑以适应风格和长度。 (责任编辑:泉水) |